流域非点源磷素迁移转化机理研究进展

来源 :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ying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流域磷素迁移转化机理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磷素的来源及形态、磷素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磷素的流失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并展望了流域磷素迁移转化机理的研究趋势。
其他文献
早熟、光合作用强的甜柿品种容易获得持续丰产,中晚熟、光合作用弱的品种容易隔年结果;花期环割有利于提高坐果率和持续丰产,花期人工授粉和喷GA3能提高坐果率和当年产量,但对当年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丰产的最佳叶果比为25~30∶1;中晚熟品种适期采收及采取疏梢有利于甜柿持续丰产.
甜柿因果实成熟期能在树上自然脱涩,果实色泽艳丽,风味独特,甜脆爽口,耐贮运性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得到大力发展.甜柿起源于野生甜柿,由不完全甜柿品种的基因突变而来.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气象因子及不同生态区的环境条件对甜柿适宜性有较大的影响,国内、国外的甜柿分布地带也较窄.关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甜柿的适宜性研究的报道很少,因此,本研究针对不同生态区的甜柿适宜性研究,为甜柿的区域化发展及制
本文通过对里运河底泥重金属的释放特性的室内实验研究,得出了镉和砷在两种温度条件下静置和不同扰动强度下释放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冬季5℃时,镉和砷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污染物质的速率:0~0.3m的表层底泥为0.088μg(cm2·day)和0.044μg/(cm2·day);1.3~1.6m的深层底泥为0.068μg(cm2·day)和0.032μg(cm2·day)。夏季20℃时,镉和砷向上覆水中释放的
本文由玉米秸秆燃烧物提取黑碳,研究了黑碳吸附铅镉的动力学、热力学特征以及解吸动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黑碳对铅镉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分快反应和慢反应阶段,用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和双常数速率方程可以表述黑碳吸附铅镉的动力学过程;黑碳对铅的吸附速率和最大吸附量都比镉大;黑碳对铅镉的等温吸附都可用Langmiur方程拟合;黑碳对铅镉的吸附力较弱.黑碳上吸着的铅镉易解吸。
本文对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水稻的部分水分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设置了正常水分与模拟水分胁迫、铵态氮和硝态氮不同施用比例处理,培养水稻作物,探讨其对水稻的部分水分生理特征的影响。水分处理包括正常水分及50g/L PEG模拟水分胁迫,氮素处理包括三种不同NH4+-N/NO3--N比例(75/25,50/50,25/75)的处理。结果表明,在NH4+-N/NO3--N比例较低时,模拟水分胁迫使广陵香粳水稻
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u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污染程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种类数和个体数密度急剧减少,以重金属污染指数Pi来表征Cu的污染程度时,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种类数、均匀度指数都随着污染指数的增加而减少。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动物中,蜱螨目、膜翅目和弹尾目是优势种,它们分别占全捕量的41.07%、35.23%和17.21%,同翅目是常见种。占全捕量
本研究通过在天津市静海县进行的11种土壤改良剂和4种施肥技术的试验表明,施用磷石膏、沸石、风化褐煤、土壤结构改良剂和土壤蓄水剂,以及它们的适当组合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的空隙度、初始入渗率,促进水稳性团粒结构形成。降低微咸水灌溉土壤的全盐、Cr离子、Na+离子、碱量AP、SSP,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环境和灌溉微咸水小麦、甜菜、苜蓿的生长性状,提高作物的产量15%。基肥增加钙肥、有机肥,用促发芽、生根的微量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分析,研究了湖南省郴州柿竹园、石门雄黄矿、冷水江锡矿山这3个矿区的As污染状况。结果表明,3个矿区的农业生产都受到了As污染的影响,都出现过As中毒的事故,采集的土壤和植物样品As含量范围分别为18.9~7097.5mg·kg-1和8.4~1538.2mg·kg-1。三个矿区的As污染都是由矿产开发和冶炼所造成的。其中,柿竹园矿区污染最严重,柿竹园矿区和锡矿山污
目前农药的水解研究主要集中于实验室内,而对其自然环境中各因子的贡献及其水解机制的了解则相对较少。本文对农药在水环境中的降解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从而为农药的登记注册和安全合理使用以及最终消除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选择具有耐性差异的两个青菜品种火青菜和四月慢为供试材料,通过水培试验考察了它们对铜的吸收、根系活力、叶绿素、氨基酸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铜结合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月慢较火青菜对铜有较快的吸收;与四月慢相比,火青菜在铜的胁迫条件下能够产生更多的氨基酸和GSH,并表现出更强的根系活力。根系蛋白凝胶色谱结果显示有两个峰出现,分别为大分子的铜结合蛋白和小分子的Cu-PCs。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