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揭示民本思想与早期王制的伴生关系,证明现代学术界所说的“民本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五帝传说中的民本思想资源当谈论政治理念的历史渊源时,中华先民总是追溯到三皇五帝。其中一些内容不仅为后人论证民本思想提供了资源和依据,也极有可能就是民本思想的滥觞。
【出 处】
:
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揭示民本思想与早期王制的伴生关系,证明现代学术界所说的“民本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帝传说中的民本思想资源
当谈论政治理念的历史渊源时,中华先民总是追溯到三皇五帝。其中一些内容不仅为后人论证民本思想提供了资源和依据,也极有可能就是民本思想的滥觞。
其他文献
一、新历史考证学是20世纪影响至巨的史学流派,而对它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路径?新历史考证学者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性治学经验是什么?在今天对我们又有何宝贵的启示?上述诸项迄今均尚未得到清晰的解答。这些问题的探索不惟对于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关系重大,而且对于推进当代史学的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愿对此略申己见。
玉梅君博士论文《傅维鳞与(明书)研究》经几年的修改,杀青将付梓,嘱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其原因有二,一、玉梅君是我指导的第一个中国史学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她在北大几年的攻读甘苦和学术进步,我忝为导师,多有了解,尚存点滴感言。二、十余年来,我为本科生讲授主干基础课《中国史学史》,较为系统地翻检一些有代表性的典籍和史学史方面的论著,因教学之需,平常也注视其学科前沿动态。这对我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
“科举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笔者目力所及,在已有的研究中,对“科举社会”的界定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才选拔的标准及其体现的价值取向,如郑若玲认为,宋代以后,科举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以“凭才取人”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能力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为表征的科举社会。二是社会流动机制的形成和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如近藤一成提出了“宋代科举社会”的概
中国古代的阵法,即排兵布阵,是指古代军队作战时的战斗队形组合、所采取的作战方式及宿营防御的部署。阵图则是对阵法用符号标识并制成的作战方案。它是对阵法的一种图案化、静止化、象征性的描述。古代阵法是冷兵器时代能充分发挥集团战斗力的重要方法,适应当时军队的素质、兵种、武器装备及地形的特点,通过优化组合使整体兵力得到合理配置,在空间点上获得有利的布局,从而发挥军队整体力量,并解决单兵相互间的协调配合。通过
经过海内外几代学人的努力,关公研究已经取得相当丰富的成果,研究范围几乎涵括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但是发展却不够均衡,如对历史上华北地区流传的关公信仰与中国社会的研究就不太充分。值得肯定的是,大陆学者李宏坤、陶金、王大奇、常海燕和台湾学者庄吉发、香港学者游子安等人所发表的相关论著,虽然仅是对华北地区内部某一区域或者关公信仰中的某种功能进行探讨,或是在更大范围的论说中偶有
古人讲人生“四礼”、“五礼”,以丧礼、祭礼最为重要,丧礼有两大内容:处置遗体,包括装裹、送葬、安葬:处理遗体的观念和相应的礼仪。丧礼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即确认死亡和向遗体告别:出殡与下葬;从行奠礼到行祭礼。丧礼表达亲人对亡者的真诚哀痛,用礼仪规范而形成的制度,是人类文明的表现。人家出了丧事本来是家庭内部的事情,但在传统社会家庭常常隶属于家族、宗族,故而丧事往往有宗族的参与,以致主导其进行。清朝人的
个体家庭是具有血缘、姻缘和收养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生活单位。尽管个体家庭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对其进行建立在关系类型基础上的研究是近代社会学产生之后才开始的。在中国历史上,个体家庭很早就进入官方登记簿籍,但它是以“户”和“口”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只能看到一户中有几口;再进一步,政府出于征派徭役考虑,将登记人口分为“黄、小、中、丁”或如清朝“男大口、女大口;男小口、女小口”之分(十六岁以上为大口,十六岁以下为
检疫不仅是近代公共卫生制度中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其中相对容易引起反抗和争议的措施。作为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公共卫生举措,其在中国,显然是晚清时从西方(包括日本)引入形成的。对此,以往的研究或集中于对这一代表“近代化”的防疫举措引入过程的钩沉,或通过个案的来呈现晚清检疫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和外交关系,总体上,尚未见有人从身体史和社会史的双重视角出发来对此做专门的系统探讨。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考察
学界对于清代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历史,大多关注于移民的时间、人数及分布诸方面的研究,而对于海峡两岸乡族间的移民模式,却较少涉及。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海峡两岸民间文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收获不少。新近发现一批清代泉州府晋江县与台湾嘉义县蔡氏家族的家族文书,对于探究海峡两岸间的移民模式,特别是那些以农业开垦为目标以及以经营海峡两岸间的商业经济为目标的不同移民模式的差异,很有帮助。
2003年史乐民(Paul Jakov Smith)、万志英(Richard yonGlahn)等美国学者提出,在唐宋变革和晚明清繁盛之间存在所谓“宋元明过渡”,但其编著的论文集内又有坚持此过渡说和以江南为中心连续探讨中唐至明清社会演进等不同看法。近年,笔者也曾撰写《元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和《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二文,论述了与其类似的问题。萧启庆、王瑞来则相继论及南宋、金、元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