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及分子选育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w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颡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雄鱼比雌鱼生长快。因其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含肉率高,除脊刺外没有肌间刺等优点,颇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基于激素诱导性反转及性连锁分子标记的建立,黄颡鱼的全雄生产已取得重要的突破,但其中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我们已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筛选出与黄颡鱼性别决定和分化相关的基因和microRNA,准备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和microRNA在性别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进而揭示黄颡鱼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目前黄颡鱼还没有选育出一个固定的生长优良的品系,我们收集湖北及周边地区野生黄颡鱼的种群,采用不同地理种群杂交的方法,已筛选出具有优势生长性状的F1子代,并以此为亲本通过分子选育方法去筛选生长优良的家系,为后期黄颡鱼生长优良品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本实验用螺旋藻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蛋白,通过研究异育银鲫的摄食、生长以及饲料利用情况,来确定螺旋藻粉替代饲料中鱼粉蛋白的合适比例.实验选用异育银鲫"中科三号"幼鱼,以全鱼粉饲料(即0藻粉替代)为对照,以此为基础,再用螺旋藻粉替代全鱼粉饲料中20、40、60、80、100%的鱼粉蛋白作为各处理组饲料.实验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3.2±0.5g)鱼,分别饲喂相应的实验饲料
本研究以二龄产卵后异育银鲫(初始体重:180.3±0.4g)为对象,通过60天(6月8日 8月6日)的生长实验观察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其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转氨酶活力及肝脏GH/IGF-1生长轴mRNA表达的影响.以白鱼粉和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配置6组等脂等能(脂肪含量10%,能量17.6 kJ/g)的饲料,实测蛋白质含量依次为19.88%,24.56%,27.52%,31.49%,36.20%
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投喂时间和投喂频率对中规格异育银鲫(≈120g)生长、饲料利用及多项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为实际生产养殖寻找适宜的投喂时间和投喂频率.实验在石首市老河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的河流网箱(2m×2m×2m)中进行,实验周期8周,按鱼体体重的2.5%等量投喂商品料,每3天增加一次投喂量.实验设6个处理组:2次/天(8:00,16:00)、2*次/天(10:30,18: 30)、2**次/天(
根据1985-1986年全年12个航次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海洋综合调查数据,构建长江口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精确定量构建能量流动模式,解析各功能群间的能流关系,并对生态系统总体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估.该水域生态系统包括16个功能群,各功能群的营养级在1~4.52之间,其中中上层游泳生物食性鱼类占据最高营养级.生态位重叠分析反映各功能群作为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地位的相似性,混合营养分析表明各功能群间存在的
试验选用平均体重为(36.12±1.18)g的鲤鱼9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玉米淀粉水平为0%、6.5%、13%、19.5%、26%,的饲料,饲养9周,旨在研究不同玉米淀粉水平对鲤鱼生长、体成分及血液指标及相关代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试验采用3×3的试验因子,配制含有3个蛋白质水平(28%、30%、32%)和3个糊精水平(15%、20%、25%)的9种试验饲料,饲养乌克兰鳞鲤幼鱼8周,旨在探讨饲料不同蛋白和糊精水平对乌克兰鳞鲤生长和相关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本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肌肉进行了营养成分分析和肉质评价,结果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新鲜肌肉中粗脂肪含量4.18%、粗蛋白含量17.05%、粗灰分含量1.24%、水分含量80.19%,氨基酸种类有18种,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7.79%,占氨基酸总量的43.57%,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6.17%,其氨基酸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101.35.DHA含量丰富,占脂肪
2014年4月至5月,在江苏省海洋增殖技术和育苗中心进行了中华仙影海葵(Cereus sinensis Verrill)个体培育研究,以中华仙影海葵个体为实验对象,通过改变生长底质、投喂频次和投喂分量等,探究生长底质和饵料投喂方式对中华仙影海葵个体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底质和不同生长密度对海葵生长并无显著影响.不同投饵频次和不同投饵分量对中华仙影海葵个体生长影响显著.当投饵频次减少到0
鳜是典型的鱼食性鱼类,终生以活鱼虾为食.适口饵料鱼的合理配给是池塘养殖鳜的关键技术问题.本研究以鲮(Cirrhinus molitorella)为饵料鱼,探讨了饵料鱼丰度水平对幼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存活及养殖水质的影响.饵料鱼丰度设置4个水平,即6%、12%、18%、24%W鳜·d-1,每个丰度水平设有3个试验重复,每隔7天投放一次饵料鱼.试验在露天水泥池(5×3×1m)
从东海区芦潮港采得18尾河鲀幼鱼,其体表花纹、胸斑大小不尽相同,根据胸斑大小可分为两类,即胸斑较大个体(胸斑明显大于眼径)5尾与胸斑较小个体13尾(胸斑与眼径相当),而根据体表花纹分为三大类:纹状个体、点状个体及点纹兼有个体,经初步形态学鉴定为东方鲀属,但无法明确鉴定到种。为研究这些个体之间存在的体表胸斑、花纹之间的可能关系,我们通过扩增分析了这些个体的COI基因序列,通过所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