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和谐:明清过渡时期李元鼎和朱中楣夫妻的诗歌唱和

来源 :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fe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考察明清过渡时期身处政治旋涡中的贰臣夫妻李元鼎和朱中楣之间的诗歌唱和。通过对他们夫妻在明亡清兴动荡之际的唱和实践的研究,本文旨在彰显中国诗歌文化的复杂功能及特性。结论是文学能超越社会阶层和关系的局限,也能受制于社会现实的局限。与同时期著名女词人徐灿和丈夫的唱反调不同,朱中楣和李元鼎的唱和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夫妇之道。
其他文献
吴中文人在明初普遍遭遇到了生活困境与矛盾心态,以“吴中四杰"最为典型。尽管他们具体的遭遇不同,但共同遇到了以下矛盾,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向往“隐逸”与被迫“出仕”的矛盾;(二)对新朝抱有“希望”与命运多舛而“哀怨”的矛盾:(三)履职“责任”与"思乡”之苦楚的矛盾;(四)表面“颂圣”与内心“畏祸一的矛盾。以高、杨、徐、张为个案分析,既可以看出“吴中四杰”整体性中的差异性,也可以看出其差异性中的整体
明、清易鼎之际,士大夫之节操备受考验。吴梅村蒙受崇祯厚恩却失节仕清,而其实际行动与解说亦并不一致,实无法容身于遗民世界。现实世界之失意,益加剧其创作之解释成份。其诗历来虽有诗史之高誉,而质疑之声亦不绝于耳,且事实俱在。吴梅村之一再书写卞玉京,乃有意识地走出遗民世界之道德约束及其宏大叙述,借着爱情之追忆以填补当下之匮乏、空虚:同时,亦借着诗中之隐语系统对这位红颜知己的沦落风尘、死于寂寞之忏悔书写,从
本文首先介绍了明词作品从通代选本到断代选本的价值,其次,阐述了明词文献从“存史”到“立论”的整理特点,最后推测了明词文献整理科学化研究时代的到来和展开。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钱、汤之间直接的交往是钱谦益为汤显祖写了一篇序,汤显祖回了一封信。这次文字交往意味着钱谦益古文思想的重大转变。而到了钱谦益晚年,他在自传组诗《病榻消寒杂咏》中,提起过汤显祖的戏剧《邯郸梦》,把《邯郸梦》作为万历年间庚戌科场案的预兆。其实,汤显祖不可能把《邯郸梦》当作庚戌科场案的政治前兆,也不可能在钱谦益面前影射韩敬。
已经衰落的台阁派在成化二三年连续发生了被合称为“翰林四谏”的政治事件,翰林修撰罗伦上疏阻止内阁首辅李贤夺情起复,编修章懋、黄仲昭和检讨庄昶三人上疏谏阻举行元宵灯节,并拒绝应制撰作节庆诗词,先后被贬官外任。这是一场由政治道德而波及文艺思想领域的斗争,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趋于活跃和独立认真思考的力量,即使是受帝国意识形态训育和在体制内的人物,也有可能打破思想界和文艺界的沉闷气氛。
“遽情”是王夫之诗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范畴,其具体所指乃是受私欲影响之情。王夫之认为“遽情”是诗学弊端生成的根本原因,淫诗,伪诗产生,诗法论流弊,以及“迫”、“促”等诗风的形成,都可从遽情找到根源。“遽情”之诗诬上行私,终致亡国之音。遽情与王夫之的人性论思想、礼乐思想、治国思想等有着内在联系,因此王夫之诗学理论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
《花草新编》和《花草粹编》是明代后期出现的有密切关系的两本通代词选。本文从讨论二书的关系入手,在考察仅存的《花草新编》残抄本的基础上,探究了该书的编者、编撰时间、使用的主要的参考书、已佚失的前二卷的面貌、书名的选择和出版时间等问题。关于《花草粹编》,本文梳理了其版本的流变过程,分析了该书实际录词数量较序言所示多近五百首的可能原因,揭示其编者重在以词存人和以词存调的编撰目的,论证了该书对清初词学繁荣
贬滴诗人群体,是明初文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这种重要性不相符的是,相关研究状况却很不充分。本文即以滴滇诗人为重点,考察贬滴诗人的生存状态及诗歌创作,探讨明初诗歌的发展轨迹。
被称为“词坛荒漠中的小名家”的明代词人马洪由于词史上的复杂原因一直不为人所重,甚至连其生活时代也不清楚,这同时亦限制了后人对马洪词史地位的评述。笔者多方搜集资料,通过与同时代人交往的排比考索,大致确定了马洪的生活时代。
以诗文辨体为旗帜,以诗歌音律为主线,以诗歌真情为旨归,就是李东阳诗学体系的三条纲。其《怀麓堂诗话》及其它著述中有关诗论的文字大都为这三条纲所统摄,按照一定的内在的逻辑互相连接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其诗学体系的构建,乃是为了指导明代中期的诗歌创作,左右诗歌的发展方向。为此,李东阳反思了明朝建立百余年间,程、朱理学束缚、台阁体后学泛滥的诗歌发展状况;上溯诗歌与乐合一的原始形态,广泛品味,比较唐、宋、元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