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ffectiveness of seed dispersal by five frugivorous carnivores:implication for their differential ro
【机 构】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
【出 处】
:
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发表日期】
:
2009年5期
其他文献
本研究探讨了模拟条件下不同布氏田鼠密度条件下植物生长量,补偿生长量,植物根系生物量和植被枯萎量.结果表明(1)植被地上生物量变化与布氏田鼠密度关系呈现了“低—高—低”的变化趋势;鼠密度为5只/100m2时,其植被生物量增长达到最高值,随鼠密度的增加,植被生物量下降.(2)植物补偿生长量与布氏田鼠密度相关呈单峰型曲线,鼠密度为8只/100m2时植被的补偿生长量最高.(3)低密度鼠对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
基于2005年-2008年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野外调查和样方采集,利用生境评价模型结合GIS技术,选取保护区中部鹅喉羚典型分布区为研究区域,此区域地处北纬45°10′~45°30′,东经89°29′~89°59′,面积为1447km2,对其生境适宜性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春季实际生境面积为1146.92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9.27%;夏季实际生境面积为1137.12km2
采用2×2×2析因实验设计,在野外围栏条件下,测定食物、捕食和竞争物种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us)对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种群动态作用的格局.对种群年龄结构而言,与捕食者及种间竞争比较,食物可利用性是相对较弱的影响因子,在任何捕食与种间竞争交互作用条件下,食物的作用均不显著;三类外部因子均能显著地影响沼泽田鼠的体重增长率,但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MANO
为了对獐进行迁地保护,并在上海周边地区逐步恢复其种群,经前期调查后,在上海浦东新区华夏公园内根据獐生存的基本需求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和科研设施。于2007年3月从浙江舟山引入21头亚成体獐(8雄13雌),引入第一月适应期存活率为95.24%。试点内的獐经过两年的繁殖,种群数量达到52头,性比(♀:♂)为0.85:1.至2009年年底,引入个体存活率达到80.95%;母獐58.33%在
本文对2008年6-2009年3月在倒塌村庄房舍及其周围农田生境的初步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地震灾害的小兽监测初报的重要性。从数据看,经过灾后的各种控制措施,啮齿目种类合计的捕获率基本低于3%,但食虫目鼩鼱科的捕获率较高,是值得注意的动向.特别是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四地的四川短尾鼩为绝对优势种群,且目前基数不低.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四川短尾鼩的繁殖率保持高位,高于已有报道的同期水平;黑线姬鼠的
2007年7~12月和2008年4~6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在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集群行为进行了观察。2007年观察到34群共217只矮岩羊,集群平均大小为6.4±4.9只;2008年观察到16群共135只羊,集群平均大小为8.4±7.7只。集群分为雄性群(2007年:8.8%;2008年:6.3%)、雌性群(2.9%;0)、混合群(70.6%;81.2%)、母仔群(8.8%;12
2007年10~12月,在四川省巴塘县竹巴笼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矮岩羊和斑羚冬季生境进行研究,利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ey U检验分析其生境选择差异。因子分析表明,影响矮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灌丛高度、隐蔽级、风级和动物干扰距离等生境因子,而影响斑羚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坡位、灌丛盖度、灌丛高度
野外观察表明,未发现野生大熊猫排出粘液便,可是圈养大熊猫排出粘液便的现象非常常见.从2005年9月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彻底改变了大熊猫的传统饲养方法,将所有动物来源蛋白从日粮中全部剔除,并大幅降低人工饲料的饲喂量,与此同时,大量饲喂竹子、竹笋等自然食物.经过两年的实践,大熊猫身体状况与繁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粪便量增加、粪便质量得以明显改善,排出粘液便的频率显著下降,消除了慢性腹泻同时
为检验三种不育剂(炔雌醚、左炔诺孕酮和复合不育剂EP-1)对高原鼠兔种群的不育效果,2007和2008年4-8月在青海省马沁县大武地区进行了该不育剂对高原鼠兔生殖器官和繁殖作用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炔雌醚不育剂能有效抑制高原鼠兔种群生育率和繁殖力,适于建立其非致死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