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夏季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

来源 :第三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ming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对比宁波地区夏季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选取2004年和2005年该地区夏季出现的强对流短时暴雨和台风短时暴雨的个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回波的发展演变、回波形态及回波产品值等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这两类短时暴雨在回波强度、回波高度及垂直液态水含量等产品有明显差异,而降水产品如OHP,STP估计的雨量值,在这两种天气过程中,均比实况雨量资料偏小,且实况雨量越大,偏差也越大;另外,在分析中也发现,用雷达缺省的Z-I关系来估计雨最有很大误差,特别足在台风降水过程中;最后分别建立了对流性降水与台风降水的z-I关系,以修正宁波夏季的降水估计值。
其他文献
褐飞虱可导致水稻大面积毁秆倒伏,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甚至绝收,是最具致害性的晚稻病虫,气象条件是其发生繁殖的最大诱因,特别足夏秋季节的气候特点对其发生和发展有很大关系。通过对龙游县2005年晚稻褐飞虱大发生的情况进行气象诱因分析,找出影响其迁入及繁殖的有利气象条件,以达到及早预防,趋利避害,夺取晚稻优质丰产的目的。
春季,在晴好天气条件下,用目前国外先进的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I6400R光合仪,对杨梅的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杨梅的光合速率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程为典型的单峰型,最大净光合速率为7.24μmolco·m·S-1,出现在午后13时。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杨梅光合作用日变化直接影响最大的气候生态因子是气温,其次是大气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
大气细粒子是影响城市大气环境质最的重要因素,其对大气能见度、气候及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在2004年夏季和冬季分别对深圳大气环境中细粒子进行了采集和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季节差异较大,当夏季主导风向来自西南或东南海面时,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冬季主导风向来自北方内陆时,大气环境质量较差;PM25是PM10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夏季和冬季平均分别占PM10的61%和73%,深圳
本文根据太湖流域暴雨、洪水特性,通过历史典型洪水分析,并结合流域防洪规划成果以及流域防洪重点,研究提出太湖流域流域性洪水定义、流域性特大洪水和大洪水的量化指标。
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设成功,气象部门付出了极大的辛勤劳动,从1997年8月起,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在小洋山岛上建设了气象观测科学试验站,历时近十年的不间断气象观测,获取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填补了该区域气象观测的空白,所做出的分析报告,其严格、科学的结论,为港区工程的立项、建设和港口的运营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采用上海浦东新区实况气象资料、浦东地区MM5数值天气预报资料和浦东电力负荷资料,在对电力负荷自身变化规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自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电力负荷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气象因子的变化预测电力负荷对气象条件的响应。运用MOS法、PP法、前期气象因子与电力负荷逐步回归统计三种方法,预报浦东地区未来24小时逐时电力负荷,并用多元回归集成预报方法改善预报结果。为供
江淮梅雨多数情况下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是跨月的,通过利用候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一年各个候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比值的累计频数,确定频率分别为15%和5%的高低阈值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的雨季和梅雨期,将第一个高阈值候定义认为是平均人梅候为35候,最后-个高阈值候认为是平均出梅候为40候,第一个和最后-个高阈值候之间的时间为平均梅雨期.其总降水量为平均梅雨量。若在梅雨期间内出现小于
2006年6月10日受强风暴云团影响,杭州出现雷雨大风冰雹天气。这足继8807号台风之后,给西湖景区带来最严重损失的一次风暴过程。环境场分析发现,风暴云团的生成同前期天气背景关系密切,上冷下暖以及中层干底层相对湿的垂直温湿结构,为对流活动提供了启动能量和水汽供给。利用9日20时杭州探空资料计算全总指数和剧烈天气威胁指数发现,杭州地区前期大气不稳定特征很明显。10日08时随着高空槽过境,500hPa
对1954至2005年嘉兴汛期降水,包括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做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发现嘉兴汛期梅讯期降水,在降水偏多的50年代和80至90年代都存在着3~4a周期变化,而台汛期降水存在5a和9-10a的周期振荡。台讯期降水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增多现象。汛期梅讯期降水年代际振荡周期有14a、20a,台汛期周期自20a向24a转变。对梅汛期台汛期降水分别做降水异常偏多(少)年合成分析,发现嘉兴梅
通过对一次强对流过程天气背景、物理量分析诊断,发现西南暖湿气流致使大气增温增湿和能量的积聚,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利用高频次、高分辨率、小尺度的雷达产品进一步分析,发现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像中显现出雷暴的“穹窿”和BWER等结构特征,大气中的暖平流、高低空辐散、辐合场相配合导致垂直运动强烈发展并维持,促成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