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系和分支图新理解的被子植物五纲系统

来源 :中国植物学会第十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dfafsf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林奈确定分类的双名法和六个分类等级单位,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分类研究指明了方向,再到Hennig 提出同远态和分支系统学为分类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最后到分子系统学为高等级的种系发生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期间出现了多个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但大部分都将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而双子叶植物纲是一个并系。如果允许并系的存在,那么双子叶植物纲将被保留。
其他文献
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隶属于藓类植物门(Bryophyta)、灰藓目(Hypnobryales).全世界青藓科植物有43 属,约560 种,是侧蒴藓类植物中种类较多的类群之一.而广义青藓属(Brachythecium)有160 种,是该科模式属,同时也是种类最多、分类学问题最多的属之一.2002 年,基于分子和形态学证据,俄罗斯学者Ignatov 和芬兰学者Huttunen 将
多倍化是植物物种形成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多倍化能提高物种或群体的生态适应性.乌头多倍体复合群(Aconitum carmichaelii Polyploid Complex)分布范围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华中和东北等地区,通常认为该复合群包含乌头(A.carmichaelii)、北乌头(A.kusnezoffii)和鸭绿乌头(A.jaluense)等种.
马蓝属(Strobilanthes Blume)隶属于爵床科芦莉花族(Acanthaceae,Ruellieae),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全世界约有450 种,我国约有120 种.马蓝属植物的主要特征为花丝联合成膜状,柱头开裂,后面的花瓣裂片缩短,两列毛分布在花瓣裂片内支撑花柱.本文以马蓝属为研究对象,在先前学者构建的国产马蓝属系统发育关系及分组的前提下,利用性状演化分析软件Mesqu
倪藤目是四大现存裸子植物类群之一,其形态特殊且具有尚未解决的种子植物系统发育位置。化石证据表明倪藤目的 祖先在白垩纪时期形态差异巨大且物种丰富,但大部分支系在白垩纪-古新世交替时期灭绝了。弥留的倪藤目通过一系列的物种分化和扩张/迁徙构成了当今的多样性和分布格局。买麻藤属是倪藤目中分布在(亚)热带雨林地区的属,约含40 种。
蒴齿是藓类植物经过长时间进化和自然选择出来最适合自己繁殖和生存的植物特征。蒴齿的形态特征为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及系统演化提供了科学材料。蒴齿按其形成方式不同分为线齿类(Nematodontae)和节齿类(Arthrodontae)。线齿类是指蒴齿由整个细胞组成,为原始类型(如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和四齿藓属(Tetraphidium))。节齿类由细胞壁合生发育形成,为进化类型[如薄罗
芒属(Miscanthus Andersson s.l.)植物由于其生物量高,耐受力强,多年生等优点在生物能源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是芒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为开发和利用芒草提供了天然的种质资源.
大理小檗(Berberis taliensis Schneid.)与卷叶小檗(B.replicata W.W.Smith)都产于云南西北部.《中国植物志》及其英文版Flora of China 等专著都认为二者形态特征很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大理小檗胚珠4 个,浆果被白粉;而卷叶小檗胚珠2 个,枚,浆果不被白粉.通过野外考察、及对有关馆藏标本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两个近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其地理分布式样
花叶藓科(Calymperaceae)植物是顶蒴藓类(Haplolepideous)植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苔藓植物门(Bryophyta),藓纲(Musci),曲尾藓目(Dicranales)。暖地丛集,树生,稀石生,广泛分布于低热带地区,是低热带森林中附生植物群的主要成员之一。其中许多种类可生长于其他藓类植物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中(如高温、闷热、潮湿),有着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和重要性,具有独特
藓类植物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多种环境中生存。但与维管植物相比,藓类植物植株矮小,茎横切结构简单。藓类植物的茎通常由表皮、皮部和中轴三部分组成,主要起支撑和水分传输的作用。旱生藓类与水生藓类茎横切结构差异显著。旱生条件下的藓类植物表皮和外皮部均由厚壁细胞组成,这种增厚现象将有效的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水分过度蒸发造成的伤害,从而保证机体基础代谢;而水生藓类植物的表皮和皮部细胞常为薄壁细胞,这些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