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对西藏传统民居、宫殿、寺庙建筑色彩的应用所进行的研究,使西藏从远古的"卡若文化"开始,经过几千年来的演变、继承与发展而形成的"世界屋脊"建筑,依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宗教信仰、民族习俗而产生的造型和色彩,有很浓烈的高原特色.它以自然为背景,与蓝天、白云雪山的壮丽景色相铺相成,浑然一体,气势辉宏,显出了藏文化特有的光辉.
【出 处】
:
2004年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西藏传统民居、宫殿、寺庙建筑色彩的应用所进行的研究,使西藏从远古的"卡若文化"开始,经过几千年来的演变、继承与发展而形成的"世界屋脊"建筑,依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宗教信仰、民族习俗而产生的造型和色彩,有很浓烈的高原特色.它以自然为背景,与蓝天、白云雪山的壮丽景色相铺相成,浑然一体,气势辉宏,显出了藏文化特有的光辉.
其他文献
水生态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它固有的规律实现着动态平衡.但人类社会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在开发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水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和人类的双重影响导致变化.相比较而言,近一百年来,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力量引起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往往是负面的、不可逆转的.在我们今天进行的城市化过程中,如何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恢复、重建适合新的形势下的水生态系统,是
湖泊富营养化是人类活动干预自然的结果.从认识问题到采取措施及自然生态系统的滞后响应是一个较长过程.本文阐述了湖泊演变的"二元替代"理论和生态农业概念,结合西方国家在解决富营养化问题的对策措施,引入农业非点源磷负荷的指数评价系统,旨在为太湖流域农业非点源防治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
作者以追叙、对比的手法,回忆了五六十年代自然生态下的美丽太湖,从历史的遗迹挖掘了先人治太的科学经验,抨击了"现代文明"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之举,提出了借鉴先人经验,以恢复太湖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为前提的科学合理的建议.
我国近代染整业约始于1913年民族资本家在上海创办的机器丝光厂,生产染色纱线供织造线呢,逐步又建立了棉布印染厂,但由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不仅染化料依靠外国,机器、工艺技术也要依靠外国,同时,还受外商和官僚资本的排挤,发展缓慢,仅集中在沿海几个城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品种单调,连数量也满足不了人民衣着的需求,广大农村基本上依靠土织土染布匹来补充,高档纺织品生产不了。本文对我国染整业的技术发展进行了
本研究旨在基于地域文化和都市景观的平衡来探讨城市开发的战略,并通过叠印和程序变换的方法,研究应如何诠释城市和建筑,地点和时间的关系。以及对建筑而言,在地域主义立场上,如何介入已存在的城市组织结构,以实现一个和谐的后现代主义的城市景观.
本文以勤民楼做为复原与保护利用的研究对象,分析了勤民楼的背景与现状,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和具体措施,并对几个误解予以澄清.
长春清真寺的整体布局和建筑艺术与中国内地伊斯兰建筑一脉相承,同时又有着中国北方地区吉林民居的特点.通过对它的建筑文化的探究、解读,力求能对宗教建筑保护和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有所帮助.
本文对欧洲最现代化的太阳能住宅工程——德国弗莱堡的太阳能城的建筑特点、建筑采暖、建筑用色、建筑设备、建筑节能及未来规划、获奖情况等,作了介绍.并提出在对"太阳"这个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我国与德国相比有着更大的潜能.因为在德国阴天的时候比我国多的多,即使这样他们还利用太阳能做了很多的节能工作.而太阳对我国有着格外的恩惠,如果我们将这方面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的话将会节约更多的能源。
广东从化广裕祠修复工程获得了2003年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大奖.本文从广裕祠的历史、美学价值以及修复广裕祠的工程背景论述了这项工程为何能获得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大奖.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或民族特征的形式存在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张扬世界文化多样性、抵抗文化殖民主义的重要价值;作为一种民族集体记忆的形式或符号存在传统建筑文化,则是中国人情感认同与归属的重要依托之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才能在深层次上把握与创新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