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辫状河沉积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变的极为复杂,心滩砂体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导致的油藏强烈非均质性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从储层构型的角度,综合应用测井、岩心等资料,结合现代辫状河沉积,确定了孔店油田馆陶组心滩落淤层沉积模式,并对其内部构型进行精细刻画,对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剩余油的分布类型.研究认为:心滩整体可以分为滩头、滩主体、滩尾和滩翼四
【机 构】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 陕西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陕西西安710018
【出 处】
:
2020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辫状河沉积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变的极为复杂,心滩砂体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导致的油藏强烈非均质性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从储层构型的角度,综合应用测井、岩心等资料,结合现代辫状河沉积,确定了孔店油田馆陶组心滩落淤层沉积模式,并对其内部构型进行精细刻画,对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剩余油的分布类型.研究认为:心滩整体可以分为滩头、滩主体、滩尾和滩翼四个部分,由于发育过程中不同部位的水动力条件存在差异,不同位置、不同时期的落淤层的发育和保存情况都有所差异,滩头长期直接受上游水流冲刷落淤层保存较差,滩主体地势较高,落淤层发育较好呈近水平产状,滩尾较少受水流冲刷,其落淤层保存较好呈低角度倾斜状;两翼受水流冲刷程度不同,落淤层发育程度和产状也不同,坡度较小易受水流冲刷滩翼则落淤层保存较差,坡度较大底部落淤层保存较差但中上部落淤层保存较完整.心滩各部位内部结构不同导致开发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剩余油分布情况也不同,解剖区心滩分析认为剩余油主要集中在落淤层发育较差滩左翼中部和落淤层遮挡作用明显的滩尾部.
其他文献
CO2吞吐是一种有效的稠油油藏增产措施.以大港油田某稠油油藏油样为例,采用高温高压PVT实验装置,开展CO2-原油体系的高压物性实验,主要包括溶胀降粘实验、混溶效果实验、萃取效果实验以及界面张力测定等.研究结果表明:(1)在油藏条件下(16.9MPa,69℃),原油密度为0.9685g/cm3,粘度为1496mPa·s,CO2溶解度可达75.53m3/t,膨胀系数1.20,降粘率在97.47%;(
化学驱后,储层优势窜流通道更加发育,通过压裂注入封堵剂,封堵窜流条带(简称压堵),是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运用干扰试井思想,以压裂井为激动井,周围连通邻井为响应井,对压堵全过程实施井组压力监测,录取激动井和响应井压裂过程压力变化曲线.建立了基于压力干扰信号时滞差异的裂缝半长、主方向评价方法,评价结论与同步实施的井下微地震结果基本一致,为压堵评价堵剂展布范围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易实
近年来,试井资料显示二三类油层径向流直线段出直比例在下降,如果不出径向流直线段,获得的地层信息会很少,为了提高试井资料直线段出直率,进行井下关井实验;通过井下作业方式在导锥位置以下、射孔层段顶界以上套管位置预置一套井下关井测试管柱,正常下泵投产,进行测压时,钢丝携带测压仪器串,过环空、在测压工作筒上部10~20m处停20min流压,之后坐入桥塞处:下部压力计进入油管中,测取油管内的压力和温度,上部
页岩储层有别于常规储层,低孔低渗的特性决定了其储层非均质的复杂性。国内针对页岩储层非均质特征评价工作开展的还相对较少,目前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在详细调研国内外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文中分别从平面、层内、微观3 个方面对有机质体积分数、成熟度、孔隙度、矿物组分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做出相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涪陵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在平面、纵向和微观尺度上非均质性强,石英等脆
目前,川渝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开发基本只针对龙马溪组龙一11小层。随着页岩气主产区部署井网日趋饱和,如何维持及扩大产能建设规模,进一步提高页岩气开发效益更显重要。研究页岩气双层开发技术,对于提高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动用程度,减少拓展评价寻找接替层位勘探风险,利用现有产建配套设施节约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川南泸州北部地区作为目前勘探开发热点区域,龙马溪组埋深3500~4000m,五峰组~龙马溪组Ⅰ+Ⅱ类优质页
目的 本文试图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角度对新发现的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彭阳地区中生界天然气的成因进行探讨,阐明该区天然气成因及与其伴生的内源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采集石油预探井中油层地层水样品,开展与油藏伴生的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多样性研究。结果 延长组长8层内源微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具体种属有甲基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海杆菌属、弓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和马杜拉放线菌属。多样性
如今,中国大量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由于储层严重的非均质性,许多剩余油滞留在地下而不能被有效地开采.研究储层建筑结构对于剩余油挖潜以及维持油气开采潜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层段为喇嘛甸油田南中西二区SⅢ4+5、SⅢ6+7小层.通过选取标准井以及确定标志层,对研究层段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单砂体成因地层格架.对剖面连井构型单元进行识别与划分,统计构型砂体厚度,在砂体厚度分布的基础上确定储层建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带具有十分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陈古6块位于兴隆台潜山带北部,含油目的层为中生界,油藏埋深3150~4670米,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该块岩石类型复杂,岩石薄片岩性有14种,储层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高.受储层影响,纵向上含油层段分布不均,油层单层厚度1.0~13.4米,平面上油层叠加连片.本次评价研究根据沉积旋回,将中生界划分为三个油组;结合岩心观察和测井识别结果,将中
白垩系森诺曼-土伦阶M组是波斯湾盆地乃至整个中东地区优质的储集单元之一.B油田M组发育缓坡碳酸盐岩台地相,储层以颗粒灰岩为主,次为泥晶灰岩,储层受成岩作用影响,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导致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极强.M组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孔隙缩小型喉道、片状喉道、管束状喉道及网状喉道等四种类型的喉道,其中网状喉道是研究区M组储层中较为常见一种喉道类型,受溶蚀作用影响,连通性较好,喉道配位数高,对该地区岩石渗透
为了明确SQ23.8和SQ21白云深水扇沉积特征以及砂体成因机理,指导我国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本文利用覆盖珠江口盆地的区域二维地震资料、覆盖白云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钻井及岩心等资料,重点解剖了白云深水扇的沉积构型、明确了沉积相展布以及沉积过程,建立了白云深水扇砂体(23.8Ma和21Ma)成因模式,探讨了白云深水扇的勘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