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明确高产条件下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选用3个品种,在三个播种期(3/5、28/5、22/6)和4.5-9.0万株/hm-2四个密度处理下进行大田试验,测定其叶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玉米的产量、生育期天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随播期推迟分别呈依次降低趋势,平均净同化率呈依次增加趋势,而穗数无显著性差异。在4.5-9.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产量
【机 构】
: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
【出 处】
:
2010年作物栽培学发展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高产条件下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选用3个品种,在三个播种期(3/5、28/5、22/6)和4.5-9.0万株/hm-2四个密度处理下进行大田试验,测定其叶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玉米的产量、生育期天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随播期推迟分别呈依次降低趋势,平均净同化率呈依次增加趋势,而穗数无显著性差异。在4.5-9.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穗数随密度增加分别呈依次增加趋势,平均净同化率、生育期天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呈依次降低趋势。
对产量性能的七项指标分别与播期和密度进行回归模拟,可知密度对产量性能七项指标的影响程度都大于播期。相关分析表明,平均叶面积指数和穗数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净同化率、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MLAI和MNAR通过影响产量构成三因子而影响玉米的产量,群体性能参数MLAL和MNAR对产量的形成贡献较大。本研究表明实现12015.7kg/hm-2的高产水平,密度要达到90000plant/hm-2,平均叶面积指数(MLAL)达4.18,平均净同化率(MNAR)达5g m2d-1,生育天数(D)达120天,收获指数(HI)达0.50,收获有效穗数(EN)达89000株/hm-2,单穗穗粒数(GN)达480粒,千粒重(GW)达290g。
其他文献
测定了冬小麦主要生育期农田冠层能量平衡各分量变化、少风晴天时冠层温度和气温日变化及每周叶面积指数,分析了农田冠层能量平衡变化规律、各分量季节变化特征,并以波文比系统实测蒸散值为相对标准,基于遥感冠层表面温度和能量平衡原理,采用Monteith-Jackson公式对农田蒸散进行了估算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夜间能量平衡各分量变化时,土壤热通量只占净辐射的3%左右,且夜间潜热交换值均很小,都在零左右波动
本文利用早稻产量资料、生理温度指标和气象代表站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等资料,根据气象条件对早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早稻的气象影响指数,从而建立全国早稻单产动态预测方法.通过进行1995~2004年早稻产量动态预报实验研究,分别确定了江南、华南主产区和全国从早稻播种到成熟收获期间逐月预报的气象预报因子和预报方法,实现了早稻产量连续、动态、定量地预报,产量增减趋势预报正确率和产量预报准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最新气象资料进行处理.与以前的分析结论比较,经过延长10a的资料分析,温度变化结论有所改变.文中分析了湖北省气候变化的趋势,气温变化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呈增多趋势,日照变化呈减少趋势。提出湖北省粮食生产的三个主要问题,分析得出影响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是单位产量的变化.选择代表县,利用相对气象产量和光温水三要素的标准量作多元回归分析.湖北省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安全主要反映在热量方面,
本文分析了卫星遥感中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水分的不足,在热惯量法的基础上,考虑辐射平衡和潜热交换,并分析了土壤热通量与地面辐射的关系及显热交换和潜热交换对土壤热通量的影响,建立利用土壤温度资料监测春季裸地土壤水分模型,得到春季土壤湿度W,确定春季土壤旱涝标准,为春季旱涝监测的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利用卫星资料监测春季裸地土壤水分提供地面响应模型.
为探索云南烤烟品质独特和优良的气候原因,明确云南烤烟品质风格特点与气候的内在关系.采用了云南与国内外烟区光温水总量、时段分配和匹配的对比分析;云南565个植烟样点烟叶品质类型的系统聚类分析,不同品质类型与气象要素的对应关系分析;以及云南与国内外优质烟品质主要指标的对比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云南烤烟大田期光、温、水总量没有任何优势、大田中后期光温劣势显著,但烤烟生长期间光温水的时段分配和匹配具有独特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卫星遥感系统(RS)相结合,可以在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极轨气象卫星与GIS、GPS相结合,可以实时地监测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政府部门可以客观地掌握各种变化后的信息,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本文以郑州地区逐日气象资料中的光温水为分析依据,以玉米生育期天数、生物学要素和单产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标准化、相关分析、绘图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定量得出玉米生育期天数,主要生物学要素和单产对1980年至2005年玉米生育期内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导致玉米生育期内日照时数每年减少5.6小时;降水每年增加1.73mm;积温每年增加3.1度,玉米生育期天数主要受降水和日照的影响
为深入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各种因子的关系,通过西双版纳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热带季节雨林)2003-2004年林冠-大气间和近地层的碳通量以及不同覆盖状况下的地表碳通量(土壤呼吸)的长期观测,并结合植物光合作用,叶面积指数,凋落物和凋落物分解速率以及温度、辐射等常规气象的测定,对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的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的碳通量表
云南省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严重影响了全省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在大早之年发展生产自救,确保粮食安全是全省人民抵御干旱的最有效的措施。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陆续到云南指导抗旱救灾,对技术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本文主要从水稻生产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抗旱的总体思路、对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为探索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叶片光合特性及碳、氮代谢的动态变化规律。选用3个不同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吉单209,设计了60000株hm-2、75000株hm-2、90000株hm-2、105000株hm-24个密度梯度。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主要以吐丝期为重点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含量与碳氮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3个品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灌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