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种源试验育苗催芽效果分析

来源 :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j1988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温水浸泡催芽处理41个种源的苦楝种子,调查其发芽率和苗高生长.调查结果表明,各种源表现差异显著,邓肯差异显示各种源表现各不相同.典型相关分析认为,催芽效果和幼苗苗高生长与苦楝种源关系紧密,后期发芽率与苗高前期的数据关联较其他相关性更高.聚类分析结果将本试验苦楝种源分为四组,同时认为苦楝催芽应该根据种源产地、海拔和种子性状等因素分别进行预试验,特别是海南等热带种源和云贵高原的高海拔种源需要区别处理,才能确保试验苗催芽效果一致.
其他文献
Abstrac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genetic control of growth traits (tree height, dbh and stem volume) and wood properties (basic wood density and fiber length) in triploid hybrid clones of Populus tom
以道县洪塘营瑶族乡厚朴种植基地的9年生凹叶厚朴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凹叶厚朴树高、胸径、树皮厚度和厚朴酚、和厚朴酚及厚朴总酚等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经过优良单株初选、复选和优良无性系决选,选育出高产、高含量活性成分的洪塘营10号和洪塘营7号优良无性系2个.经专家现场测产和湖南分析测试中心检验,洪塘营10号定植后第11年,平均亩产厚朴皮鲜重3404 kg,折算亩产干皮重1531.8 kg,比对照高出79
自2003年春,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引种了11个树莓品种,经4年苗期试验和9年造林试验观察分析,从生物学性状、产量、抗逆性等调查和室内经济性状分析,选育出皖黑树莓1号、2号、3号、4号,它们在熟性、抗逆性、品质、产量上均优,且适宜在合肥及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
以美洲黑杨杂种优良无性系228-379为母本,进行天然杂交育种试验。采用对杂种的苗期选择、无性系测定、无性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区域化试验,从生长量、形质指标、生理生化指标、木材材性、环境适应性、抗逆性、胶合板制作与制浆造纸性能等方面,采用单性状评价、多性状综合选择的方法,选育出适宜培育杨树纸浆材和胶合板材的优良新品种鲁林1号杨.
对31个厚荚相思半同胞家系3年生子代测定林进行生长、干形等性状的调查测定研究表明,种子园子代林的平均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通直度分别为10.27m、9.83cm、0.0458m3、2.60m、2.84,所测性状分别比对照高4.37%、5.13%、12.53%、6.56%和8.40%.各性状在家系间的生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具中高度的家系遗传力.材积与树高、胸径在表型及遗传上均达到极显著的正
我国南方森林土壤有效P严重匮乏,低P胁迫类型各异,限制了人工林生产力.近年大气N沉降日趋严重,将可能影响低P胁迫下林木的生长发育和P效率.鉴于此,本文以马尾松全同胞家系作为试验材料,以NH4NO3作为外加N源,设置模拟N沉降与同质低P(介质表层与深层均缺P)、异质低P(介质表层P丰富、深层缺P)耦合的盆栽试验,系统研究模拟N沉降对不同低P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和P效率(P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
为研究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差异,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试验方法,通过对52个7年生家系生长测定,选取9个代表性黧蒴栲家系的根际土壤为材料,对根际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性及根际土壤养分与黧蒴栲树高、胸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黧蒴栲根际土pH值低于非根际土pH值,而有机质含量规律则刚好相反,且根际与非根际pH值、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差异;黧蒴栲家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水解
为探讨荒漠区人工水分补偿条件下肉苁蓉与梭梭抗旱生理指标的关系,以人工栽植梭梭寄主接种肉苁蓉为研究对象,测试滴灌条件下肉苁蓉与梭梭组织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膜透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梭梭同化枝中的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高于肉苁蓉,脯氨酸含量最高达到0.17ug/g;二者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肉苁蓉始终高于寄主梭梭同化枝,说明肉苁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动积累各种有机和无机物
鹅掌楸种间杂交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从DNA分子水平研究鹅掌楸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景德镇、南京江浦2个试验点3-7a生的杂交鹅掌楸子代测定林为材料,在分析子代幼林期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杂种优势表现的基础上,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鹅掌楸交配亲本的遗传距离,进而分析鹅掌楸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利用30个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景德镇试验点16个杂交组合亲本间的遗传距离
为了揭示观赏型杜仲叶片不同颜色形成的原因,以红叶杜仲、密叶杜仲、小叶杜仲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徒手切片结合光合色素及花色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红叶杜仲叶片正面暗红色,背面绿色;引起红叶杜仲叶片发红的色素集中在叶片的栅栏组织中;3个杜仲品种Ca为1.1003~1.3148 mg·g-1, Cb为0.4354~0.4670 mg·g-1, CCar为0.3847~0.4455 mg·g-1, CT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