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Y-2E红外窗通道晴空区水汽运动信号提取算法分析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x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红外窗区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结合FY-2E 静止卫星光谱响应函数,模拟计算了在中纬度夏季大气、美国标准大气、中纬度冬季大气三种大气环境下各高度层水汽密度Δρ(g/m3)10%的差分时,对FY-2E红外2 通道亮温度时间差分ΔT 的贡献。通过定量计算,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大气状态条件下,水汽差分对红外2 通道卫星观测亮温时间差分的影响大小以及主要影响高度。实例分析表明,通过追踪红外通道晴空区上微弱示踪信号水汽的移动,可以获得传统云导风所无法得到的晴空水汽含量高值区风场信息,且其与NCEP 再分析资料850hPa 风场有着很好的一致性。本研究为从卫星云图上提取水汽的微弱示踪信号提供了时间差分法的理论基础和实例验证。
其他文献
通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 再分析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10 年7 月20 日河北省承德市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西南涡沿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北上后,西南涡前的东南气流与东北低涡槽前西南气流形成了暖切变,该切变使承德东南部的宽城、平泉县产生暴雨—大暴雨天气.中低层的偏南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水汽的辐合加强,为大的降水提供了物理量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
会议
霜冻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霜冻作为一种气象灾害和农业灾害,历来是气象科学、农业科学及其它相关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霜冻与最低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业气象研究中,通常以最低温度低于0℃作为霜冻的气候指标.把秋季的日最低气温首次出现小于或等于0℃的日期定义为初霜冻日,春季日最低气温最后一次出现小于或等于0℃的日期定义为终霜冻日,终霜冻日和初霜冻日之间的日数为无霜冻期.本文利用1955-2009年
本文利用全球气候化学模式WACCM3 模式输出资料研究了QBO 对平流层风场、温度场和水汽场影响.分析表明,在QBO 东风位相下,赤道平流层20 hPa 高度附近存在较强的东风区域,在赤道平流层20-50 hPa 区域有负的纬向风垂直切变,与之伴随的次级环流的上升运动导致该区域温度减低;在QBO 西风位相下,赤道平流层20 hPa 高度附近则对应相对较强的西风,在赤道平流层20-50 hPa 区域
在分析深圳竹子林站、西涌站的海盐氯损耗中发现,西涌站海盐氯损耗平均为56.9%,竹子林站氯损耗平均为48.0%,氯损耗的峰值一般出现于14 时.任何强于HCl 的酸类都能够使海盐气溶胶失去氯,而SO2、H2SO4、HNO3 对氯损耗起主要贡献,本文讨论了珠三角地区不同酸类对海盐氯损耗的重要性,分析了西涌站、竹子林站和广州南村站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百分比,发现三个站点均以HNO2,SO2,NH3 为主
能见度是衡量大气透明度状况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反映该地区的大气质量状况,而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气溶胶的消光特性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的重要因子.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主要有吸收和散射的特性,气溶胶质量浓度增加,对光的散射和吸收能力增强,降低能见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气溶胶中亲水性质的化学成分(硫酸盐、硝酸盐等)会吸湿增大,从而增加粒子的散射能力,也会降低大气能见度.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番禺大气成分站2
本文利用2011 年4 月17 日影响河北的一次冷锋云系的探测资料,分析了云的微物理特征及人工增雨条件.结果表明:(1)垂直探测时段不同,同一粒子探头探测的同一微物理参数随高度变化差异较大,说明云体在水平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同时可以推测,本次过程的层状云结构分为两层,上部有一层约1300m厚的中云,下部有一层约1500m 厚的低云,两者之间有的部位夹有干层.As 云底高3500m,云顶约4800m
本文利用耦合了Morrison 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的WRF 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发生在安徽灵璧地区的一次穿透性深对流过程,分析了深对流对水汽的垂直输送对下平流层(Lower Stratosphere,简称LS)区域湿度的影响,并进行了云微物理方案对所得结果的影响研究.利用Morrison 云微物理方案的模拟结果在对流发生地点、降水地点和降水量、云体发展高度等方面均与实际接近,该方案所模拟云对LS
全文描述了湖南境内首次人工干预冰冻野外催化试验的概况、催化过程。观测到了催化后地面凝结物的异常。通过“距离漂移法”得出催化后碘化银扩散落区(影响区)内产生的近地面凝结物的异常,基本可确定为催化后在冷云中产生了“贝吉隆”过程,即在适合的可催化条件下,适当的催化可减少或减缓地面冰冻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降水云是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对象,了解降水云系的垂直结构对于人工增雨可播条件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利用Cloudsat 卫星2008 年3 月到2009 年2 月的资料,通过大量个例验证Cloudsat 识别降水云方法的合理性,并利用此方法统计分析了华北、江淮地区降水云与非降水云的垂直结构特征。统计结果表明:降水云与非降水云垂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两地区降水云云底高度都在2km 以下,非降水云的云底高度
层状云是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的主要云系,本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对层状云微结构及降水机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了解外场探测研究是认识云物理过程的最重要的途径,PMS 和DMT 粒子测量系统是外场观测使用的主要测量系统,所测数据能够全面反映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结构.本文对华北地区开展的飞机探测降水性层状云含水量、谱分布、数浓度等微物理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重点讨论与总结,总结发现多层层状云中,含水量分布具有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