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的低年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单片机实训与综合实验二级项目的建设与实践

来源 :2013年全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o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化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低年级学生“单片机实训与综合实验”二级项目的建设为教学案例,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借鉴CDIO的教学理念,利用基于项目的课程组织原则,以工程项目实际问题解决为导向,采用理论、实训和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鉴社会上短期职业技能训练的经验,探索在暑期四周集中时间进行实训,完成从单片机学习实训到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原理样机产品的构思,设计,改进和模拟运行的全过程,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跨越式”提升,引导低年级学生主动探索、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是培养其工程能力的新途径,研究“卓越计划”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总结了承钢6#高炉开炉快速达产达效经验,本次开炉采用枕木填充炉缸热风点火开炉,通过开炉前的精心准备,制定合理的开炉方案,准确选择各种操作参数等,实现炉况快速恢复,送风第2天达到3.17/m3.d的利用系数,实现快速达产的开炉目标.
2012年3月31日邢钢炼铁厂3高炉发生一起炉凉事故,本文介绍了事故的发生、发展及处理的过程,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今后的预防措施。高炉发生炉凉事故,第一时间一定处理果断,否则容易出现反复。从本次炉凉处理过程来看,在第一阶段重视程度不够,集中加焦量偏少,造成处理进程延时。后续在意识到严重炉凉时不得不再大量集中加焦,使得损失扩大化。对高炉炉况的正确把握和出现异常征兆的准确判断,是处理炉凉事故的
宣钢3#高炉2010年大修扩容由容积为1350m3改造为2000m3高炉,大修扩容改造后,原高炉的喷煤系统制粉与喷吹能力均不能满足扩容后高炉的需要,需要异地新建喷煤系统,改造包括原煤储运、煤粉制备、煤粉干燥、煤粉喷吹及供气系统.新建系统采用大型中速磨煤机制粉、封闭式混风炉干燥,高效布袋一级收粉,双罐并列喷吹、浓相输送、喷煤总管流量检测、喷煤支管在线监测是本系统的突出特点.喷煤厂房内新建配电室及控制
承钢新4#高炉自开炉以来,炉顶布料的方式不断的改进,从最开始的"小批半倒"的布料模式到"大矿批大角度"的布料方式,再到现在上部以"大矿批大角度",下部以合理的风量来达到合适的动能的方式, 根据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和对高炉不断有新的认识,不断对高炉的布料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总结出 来的规律对布料方式进行优化和创新,最终得到很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本文通过生产实践总结规律,介绍了炉缸炉底侵蚀状况,分析了侵蚀故障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护炉措施,主要包括:减少铁水环流;加大冷却强度,对炉缸西北和东南进行炉皮喷水冷却;利用定修对炉缸部拉进行灌浆;加钛矿护炉。
工程项目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计算机控制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讨了该模式下教学项目的设计原则;自主开发了随动系统、直线吊摆、直线倒立摆、旋转倒立摆等多种控制实物对象;为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现代控制理论、最优控制、伺服系统、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现代控制系统设计开设了实验课程.培养了大量具有自主设计能力的本科生和
根据工科院校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特点,天津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在整合资源精选教学内容、优化自动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积极研究和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自动化专业已经在优化自动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筑成颇具特色的专业品牌.
针对大学生在实施创新项目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案,设计了课程内容和结构安排,制定了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及培养策略方案,由引导学生“兴趣驱动”激发创新热情到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面向未来是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向之一.在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既要坚持自动化专业特色,又要把握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夯实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是前提,搞活工程性强的自动化实践教学是出路.特别是针对新兴市场发展需要,探索培养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新途径.
配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兰州理工大学的人才总体培养目标,制定专门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将课程合并、统筹;重点课程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鼓励采用互动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师资队伍,为自动化专业探索了科学合理、校企结合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