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雾霾的频发与国民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已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利用民航报、NCEP资料和国家环境监测站细颗粒物(PM2.5)浓度资料,通过对京津冀地区的一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的特征、大气环流形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从而对此次雾霾天气发生的成因有一清楚的认识。从能见度和温度露点差的时间演变可看出,能见度的演变趋势基本与温度露点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也有少部分时段并不一致,此次低能见度的产生还有霾的原因。从PM2.5浓度变化可知,此次京津冀地区持续的低能见度是由雾和霾的混合造成,两者又是相互作用的。在京津冀雾霾维持期间,北部无明显冷空气南下,而其南部不断有暖湿气流向北输送,致使此地区湿度加大,同时低层为大范围均压场环境,扩散条件差,污染物不断堆积,能见度持续较差。从大气动力结构分析可知,地面气压线的密集区位于河北北部及其以西的太行山脉,而在河北南部及其东部广大地区的等压线较稀疏,且维持较长时间的均压场结构。地面10米风基本维持静风,不利于水汽和污染物颗粒的扩散。大气在上下层之间的对流运动非常微弱,在700h Pa以下为很微弱的下沉运动,其上至400h Pa对流运动为零,而低层微弱的下沉运动也进一步加剧了近地层的污染物颗粒聚集。同时,西北高东南低的特殊地形地貌特征也为雾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便利。从大气热力结构分析可知,京津冀地区长时间的暖脊控制为雾霾持续存在提供了有利的热力环流背景,而逆温层的存在又为此提供了热力条件。逆温层和低层微弱的下沉运动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水汽和污染物颗粒在垂直方向都得不到很好的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和严重的污染。同时,大气的湿度状态是决定雾霾浓度,进而影响能见度很重要的因素。从地面2米湿度沿116?E剖面随时间演变可看到,湿度变化与能见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水汽不但具有消光作用,灰霾的增加也会加剧消光,进而影响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