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宗文化在边界层次建构中的地域性表达

来源 :全国第十四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ys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的建筑设计是基于日本传统的美学、宗教和民族环境发展进行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精神层面上的"禅宗"哲学影响最为强烈.日本建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和空间加以提炼,打造出具有日本性格的"禅意暧昧".建筑的实质在于对建筑空间的打造,建筑边界作为一种媒介,依存于建筑体块和空间的组合形态.本文试图通过建筑边界的层次表达探讨日本禅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继承和融合.
其他文献
  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东北地区早期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各自深度发展和长久积淀的结果,也是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原文化与东北本土多元文化不断碰撞、渐趋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建设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呈现出"单质化"和"同质化"现象,城市文化个性不足或缺失是造成"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挖
  通过对恩施龙马境内现存的盐茶古道商贸聚落进行寻访和实地调研,对现存商贸聚落中的建筑进行对比和归纳,分析盐茶文化以及恩施地区的土苗文化对这些传统聚落和建筑空间形态
现行的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方法大多数没有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直接建立在刚性基础之上,但研究表明,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地震反应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它能延长结构
边缘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及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他文化特质的吸收,整合自身有效的文化资源,完成其对建筑文化的创新,这对城市的有机发展有着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剪机理十分复杂,虽然已开展大量研究,但仍缺乏合理的计算理论。各国规范大多采用经验公式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剪承载力计算,计算结果相差较大。
  本文介绍了寿公祠、石公祠两座祠堂建筑的建筑组织方式和建筑形式处理,对其多元的建筑语言现象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边缘文化的视角对其多元建筑语言背后所反映的地域
在地震等强动力荷载作用下,结构损伤的出现和发展大量并快速地呈现,评估当前结构的可靠性、性能、预防灾害的潜在能力以及结构剩余寿命,并为结构的改进和加固提供数据极为关键。
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展了扫除文盲(扫盲)运动。当时,全国人口约5.5亿,文盲数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到1953年止,全国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这是第一次扫盲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第二次扫盲高潮。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万人脱盲,并已有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通过分析冀南地区历史建筑实例,尝试探讨印度佛塔窣堵坡传入汉地后与中国传统的墓葬文化结合,形成中国盝顶式建筑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