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普信息化应用在科学传播普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 :第二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415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互联网+”实现了多样化的延伸,科学传播与普及工作也不例外,若要建立“互联网+科普”的信息化应用,科学普及工作则如同搭乘了互联网快车,科学传播的渠道将更加宽广,公众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和应用了科学知识,全民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将在寓教于乐中逐步形成.
其他文献
媒体构建的科技人物形象影响着公众对科研工作、科技工作者的认知和态度.《中国科学报》是中国权威性的科技媒体之一,对科技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在媒体科技人物报道中具有典型性和鲜明特点.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科学报》近10年(2009~2018年)的科技人物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中国科学报》科技人物报道在报道形式、报道主体的选择上均有一定的倾向和特点,构建了热爱科学、造诣深厚、辛勤刻苦等积极正面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新世纪,是一个知识产业化、国民经济知识化的新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新世纪.本文从传播学角度阐述了新业态下博物馆的科技传播与普及过程中理念的变革、途径和渠道的拓展、手段和形式的创新,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探索科技的兴趣、提升公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教育功能.
陶行知是中国科学传播的启蒙者,其在1931年发起的“科学下嫁”运动是中国科学普及的开创性事件.该运动的两个核心是科学普及和科教救国,回顾近百年历史,中国一直在沿着这两条路探索与发展.“科学下嫁”运动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科学大众化、民众科学素质的培养和科技救国思潮的发展,对当前中国科学教育和科技发展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在中小学研学热的推动下,学生团队占博物馆参观人数的比例逐渐递增.但在博物馆科普教育如何与中小学研学活动相融合,发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方面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本文主要以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中的博物馆为调查对象,在跟进多场中小学团队参观、馆内科普活动后,对博物馆中小学研学科普活动现状进行了阐述,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博物馆中小学研学科普活动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思考.
科普研学作为一种科学普及的手段随着研学被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而盛行起来,但其在实施过程中科学普及的效果不理想.本文用深度学习的理念来指导科普研学,通过科普研学活动的构建来落实深度学习,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建议.
本文基于科普蓝皮书《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中的科普能力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重点研究了各指标的合理赋权问题.由于指标间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几个主要变量,对2017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普能力计算得分并给出排行榜.所用的二级指标个数为39,超过全部评价对象[即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目,不满足因子分析方法所需条件.为此,尝试两种解决办法,
科普讲座作为一种非常传统的科学传播形式,在许多科技博物馆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但因组织形式、师资力量、经费等问题,科普讲座的定位及其传播效果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从讲座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出发,对科普讲座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及案例分析三种方法,在加强内容和形式策划、尝试多样合作方式及组建专业团队三方面对科普讲座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科学普及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科技发展,对利用科技产品造福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科学普及对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和利用科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普及和传播(以下简称科普)是指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行为。为了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本文中科学普及和科
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业产业的职能从单一的种植向服务业转变,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园区相继推出了农业科普体验内容,以让更多普通受众了解农业知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也在农业科普传播中广泛应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普体验交互系统、3D农业展馆、虚拟化农业体验项目的落地,信息化系统在设计内容的科普性、推广性和娱乐性兼容方面十分欠缺,农业知识科普传播深度、广
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电视科普节目面临收视率下滑的尴尬,影响了科普知识的传播.本研究意在利用数字媒体与电视科普节目的优势,使其有机融合,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达到有效科普的目的.本文阐述了4个数字媒体作品的设计方案,并对其中一个作品的发布形式进行了分析,以期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媒体加上传统电视媒体,最大化地传播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