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隆起与坳陷孪生,不同时代隆起与坳陷中心的分布与迁移反映了古隆起形成演化、后期改造与新生的过程及其区域动力学背景.在系统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古隆起尖灭线、古坳陷沉积厚度及岩相带分布特征,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海相地层古隆起分布、迁移、改造与新生的规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海相地层古隆起可分为晚元古代-早二叠世的建造和晚二叠世-今的改造与新生两个阶段.晚元古代-早二叠世,伊盟古隆起一直处于继承基底
【机 构】
: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9;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中心,北京 1008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起与坳陷孪生,不同时代隆起与坳陷中心的分布与迁移反映了古隆起形成演化、后期改造与新生的过程及其区域动力学背景.在系统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古隆起尖灭线、古坳陷沉积厚度及岩相带分布特征,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海相地层古隆起分布、迁移、改造与新生的规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海相地层古隆起可分为晚元古代-早二叠世的建造和晚二叠世-今的改造与新生两个阶段.晚元古代-早二叠世,伊盟古隆起一直处于继承基底隆起演化阶段、中央古隆起与南部黄陵古隆起经历了裂谷肩隆起与挤压隆起的复合形成演变阶段,古隆起形成演化控制了海相烃源岩、储层及天然气运聚系统的形成,尤其是古岩溶与复合不整合面的形成为天然气运聚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碳酸盐岩地层岩石脆性大,裂缝发育.裂缝的存在有利于岩溶作用形成溶蚀孔、洞、缝等储集空间,并能沟通缝洞体,使储层在空间上连通范围更大,有利于保障生产井高产的同时能够稳产,因此对于裂缝的预测极其重要.笔者基于GeoFrac综合裂缝预测软件,首先讨论了方位角的划分和偏移距的选择对裂缝预测结果的影响,并根据走时、频率衰减、振幅、AVO梯度等地震属性的方位各向异性,基于椭圆拟合预测裂缝密度,对不同属性裂缝预
本文应用“地震影像学(Seismic Imageology)”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切片、属性融合等关键技术,分析奥陶系一问房组一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控要素,为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区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中,通过地震影像学图像识别出两期以河道发育为标志的不整合及四期断裂。并通过影像学图件所反映的断裂与河道的切割关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6期可能与岩溶储层发育相
石油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石油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的专业学科,是适应油田现场需要,逐渐兴起的前缘交叉学科.本文针对油气田矿场勘探开发过程中地质与工程结合较弱的现状,以石油地质学、地质力学、地球物理学、储层地质学、岩石力学、岩体力学、油气储层改造及油气藏工程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初步形成了石油工程地质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创建了针对地下深处油气藏岩体,在其复杂的围岩、变温、变压等条件下,多孔、多相及非
火山岩覆盖区反射地震资料具有能量弱、资料信噪比低的特点,是目前地震勘探“世界性难题”之一.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围绕如何提高火山岩覆盖区资料信噪比进行采集攻关方法研究.在观测方法上采用宽线观测,激发上采用“轴向垫层不耦合”、“轴向岩性耦合”和利用低频信号穿透屏蔽层等方法,接收上引进陆地压加速度电检波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获剖面浅、中、深和超深层高信噪比反射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火山岩覆盖区地震成
生物礁油气藏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针对生物礁储层识别、表征与建模难题,本文按地震储层学四步法对塔中62井区台缘礁滩体进行了研究,在储层地质研究、地震岩石物理实验及技术方法研究、储层地震地质解译及表征及储层综合评价及建模的基础上,最终准确识别了该区生物礁储集体并建立了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和油藏模型,有效指导了该区生物礁油气藏的勘探,对其他地区生物礁油藏的勘探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同时表明地震储层学是解决
普光气田碳酸盐岩储层是天然气的良好富集体,其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为主,裂缝的发育改善了渗流通道,大大提升了产能.但在测井解释过程中,储集空间类型的复杂掩盖了电测曲线特征,给测井评价带来了困难.本文结合普光气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建立了裂缝型储层的识别方法和孔隙度、渗透率的参数计算模型,并依据裂缝在深侧向、浅侧向、声波、密度这些常规测井曲线上的测井响应特征,以及钻时、井漏等现场资料的
欠压实原理并不符合碳酸盐岩地层,致使碳酸盐岩地层压力的随钻监测成为一个世界级难题.为了探索解决这个难题的理论与方法,以川东北飞仙关组和长兴组实测压力数据的纵深分布特征为研究基础,通过与东营凹陷碎屑岩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的对比,甄别出基于上覆压力梯度的地层压力随钻监测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针对不同的压力成因机制,剖析了其地质、钻井、录井参数响应特征,在分别计算不同成因压力贡献因子的基础上,形成
近年来,中国海相层系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显示出了巨大的勘探潜力。针对古生界海相原始有机质,利用显微一超显微成烃生物识别与微区分析技术等对海相优质泥质烃源岩进行超显微有机岩石学分析,发现干酪根中常见的成烃生物主要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真菌细菌类,同时还存在丰富的纳米有机颗粒等超显微组分。
通过系统的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以及微观薄片、包裹体分析,明确了二叠、三叠系礁滩天然气主要为原油二次裂解气,龙潭组(吴家坪组)为天然气藏的主力烃源岩层,气藏经历了早期岩性古油藏聚集、古原油裂解和天然气调整再聚集三个阶段;天然气藏(田)具有多元供烃、近源聚集、岩性控藏、气油转化、晚期调整的成藏富集模式,现今气藏的富集主要受控于三方面,一是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灶分布控制了油气来源的充足程度,二是礁滩相储层
本文探讨了莺歌海盆地复杂物源水系背景下东方区大型海底扇的形成规律.重矿分析及地层对比确立了蓝江物源对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形成的主导地位.来自昆嵩隆起的优质物源及中型河流-三角洲,在区域构造事件发生之际,沉积物穿过构造转换带与非经典陆坡带,在东方区形成大型海底扇.该海底扇相关层段有孔虫较丰富,以浮游类占优势,反映了外陆架沉积环境.通过构造-沉积综合研究建立了莺歌海盆地北部的沉积模式.本文还分析了东方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