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8月27日下午,石家庄、衡水、邢台发生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出现范围较广的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共造成石家庄地区的灵寿、正定、栾城、赵县、辛集5个观测站和邢台地区宁晋1个观测站的冰雹天气;石家庄、邢台东北部、衡水西部共14个观测站的风力达到8级,造成严重的暴风雨和冰雹灾害.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云图资料、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在我省中北部上空有一高空锋区,在我省北部有高空温度槽,低层850Hpa在中南部地区有一温度脊,温度槽后有西北气流将高空冷空气向南部输送,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条件.与高空锋区相伴,地面上我省西北部到山西有一锋面,此锋面为强对流的发展提供触发条件.通过卫星水汽图像的分析,可以追踪高空冷空气的动向.下午16时,高空冷空气移动到我省中部,形成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不稳定条件.同时地面复合线移动到我省中部保定、石家庄交界地带,为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提供触发条件.雷达图像上,在14:54在曲阳、定州的南部有一弱的窄带回波出现,对应地面有复合线,其后部有块状回波发展、移动,说明地面有好的动力触发条件,同时也说明地面高湿,存在触发强对流的潜势.随着高空冷空气的向东南方向移动,主体回波和弱窄带回波距离逐渐减小,说明高空冷空气和地面复合线逐渐重合.当高空冷空气移到地面复合线上方时,强对流发展的不稳定条件、触发机制和水汽条件同时满足,强天气开始迅速发展.结果表明:(1)高空的不稳定条件是逐步建立的,在没有探空资料的情况下通过监测卫星水汽图像判断高层冷空气的动向.(2)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的发生起到触发作用.(3)平时值班中需要重视雷达图上的弱回波区.
其他文献
2014年5月9日晚湘东北出现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小尺度自动雨量站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对此次大暴雨的"列车效应"雷达回波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这次过程的短临时预警服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列车效应"回波带主要由积状云为主的混合型回波组成,对流强降水明显;低质心结构的回波特征有利于短时暴雨的发生;径向速度图上的"牛眼"特征表明有强盛的西南急流存在,"列车效应"发生在急流轴
本文通过WRF-3DVar和GSI两种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为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提供了两个初始场,经过WRF模式向前预报72h后对预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比两个系统的同化效果.结果表明:(1)GSI对卫星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较为严格;(2)两种同化系统均能有效的对目标泛函进行极小化迭代,B、R等误差协方差矩阵会强烈影响迭代效果;(3)GSI的初始场在台风低层的强度较强,台风的暖心结构更加明显,更
普查2006年至2010年夏季共5年的FY-2E的每隔1h的红外云图辐射量温资料(TBB),根据修正的MCC标准,筛选出发生在贵州的25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通过它们发生时间、区域、特征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一些贵州地区初夏发生MC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贵州山地夏季MCC的生成源地相对集中在贵州西北都地区,这与云贵高原东南坡的背风一侧地形有关,它们移动路径主要以偏东南为主:贵州山地夏季MCC的平均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从当天天气形势演变、物理量变化和卫星、雷达监测数据,对此次突发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深入详细分析,研究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中小尺度系统演变规律和前兆特征,以期增强对突发性暴雨的监测和预报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大暴雨是在高空短波槽东移过程中,带动弱冷空气南下,在地形和地面辐合线的动力抬升作用下,促使暖湿空气
对1981-2013年琼海市日降雨量≥50m的暴雨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暴雨灾害天气的气候特征,并总结造成琼海市暴雨灾害天气的成因及天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琼海市每年均有暴雨出现,且大多在50-100mm,占暴雨总数的73.8%;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且存在增多增强的趋势;具有明显季节变化,暴雨主要出现在9-10月,占暴雨总数的46.2%,暴雨雨量对年雨量的贡献率为42.5%:年暴雨日数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 1°格点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对2012年6月25-26日铜仁市东都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特大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机制,并尝试从中找出一些此类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是造成特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的形成、加强与减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4年2月6-7日冀中平原强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雪过程有高空500hPa槽与低空700hPa、850hPa切变线相配合:地面为回流形势,冷空气随高压底部偏东气流西进形成冷垫,暖湿空气向上爬升产生降水;低层冷暖空气的活动较为剧烈,降水时段内冷暖空气交汇有利于锋生;低层偏南气流和地面东风的共同作用,水汽条件充沛:本次降雪虽然有一定的动力条件,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和2010年夏季发生在河北南部位于高空低涡西北象限的两次局地暴雨特征和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降水过程局地性强,对流性明显.暴雨的影响系统是高空低涡和地面气旋.低涡系统深厚,高层低涡中心位于河北南部,低层位于山东,暴雨落区位于低层低涡西北侧的东北气流中.高空低涡处于副热带高压和西北地区大陆高压之间,形势稳定
利用2007-2008年河北省加密自动站、京津冀区域内多要素自动站资料,根据小时变温,对太行山东麓焚风天气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焚风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焚风分布特征在夜间表现明显,强焚风一般出现在太行山东侧50公里内,弱焚风出现范围东扩,可达到太行山以东100公里;太行山北段东南侧和南段东侧,呈现出两个中心,而中段附近焚风出现相对较少;焚风出现位置和风向关系密切,西北风造成的焚
本文运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新一代雷达资料对2009年11月与2010年1月承德市两次冬季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华北回流形势与河套气旋的强烈发展是造成两次降雪过程的主要原因,两次过程冷空气的路径明显不同.(2)高低空急流的不同配置,分别体现了不同影响系统的天气特点和风场结构,为降雪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湿度廓线随时间的演变,反映了整层大气的水汽变化,对降水的量级有一定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