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党参营养价值极高,可补中益气、生津止渴、养血和营,历代医家把党参视为传统补益佳品,因其补中益气之功,被誉为最常见的补益药.基于此介绍了党参用于气血不足的党参乌鸡甲鱼汤、参芪炖牛肉;用于肠胃不适的党参焦米护胃茶、党参淮山猪胰汤;用于咳喘的党参薏米炖乳鸽、莲子二参汤;用于慢性肾炎的党参川芎炖鸡蛋、健脾益肾汤以及用于慢性腹泻的党参红枣茶、党参羊肚汤的材料、做法、适应症、用法用量、重点提示以及营养功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参营养价值极高,可补中益气、生津止渴、养血和营,历代医家把党参视为传统补益佳品,因其补中益气之功,被誉为最常见的补益药.基于此介绍了党参用于气血不足的党参乌鸡甲鱼汤、参芪炖牛肉;用于肠胃不适的党参焦米护胃茶、党参淮山猪胰汤;用于咳喘的党参薏米炖乳鸽、莲子二参汤;用于慢性肾炎的党参川芎炖鸡蛋、健脾益肾汤以及用于慢性腹泻的党参红枣茶、党参羊肚汤的材料、做法、适应症、用法用量、重点提示以及营养功效。
其他文献
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内容之一,关于命门实质及部位向为学术界的研究焦点.命门学说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右肾命门说”“肾间命门说”等几种观点.本文就上清派道教对中医命门学说的影响进行探讨,指出上清派道教的经典著作为“肾间命门说”的重要学术源头,研究命门学说有必要追本溯源.
随着宋明理学的发展,明代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繁衍子嗣、家庭职责等方面皆有体现,通过查阅史书和医案了解这些现象,探讨“男尊女卑”制度对明代女性的心理生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还影响着医家的治学思想,以及医方、医书的命名.中医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佛教中的医方明传入中国后,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医理论.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存有很多中医病症名词,有的意义至今仍在使用,有的意义已经转移,产生了新的意义,有的意义未见于《内经》.从致病因素看,归纳为3类病因: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其它病因.外感病因包括六淫致病、疫疠;内伤病因包括三种情志致病、饮食致病、过劳致病、心理因素致病;其它病因包括毒虫致病、鬼神致病、灾难致病.六淫致病只有寒、热、暑、湿四种外邪;七情致病在《十三经》中仅涉及到三种
本文探讨了中医教学中的“文化困境”,指出中医教育的困境首先是文化的困境,中医教育的突围也必须先从传统文化的回归做起.加强中医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应该设置合理的课程群,并做好课外平台的建设.
中药在使用中,往往需要将长大的植株以及一些其他大块物作破碎化处理.本文要探讨的是,这类处理的方法有哪些,使用什么工具,不同方法的相互关系怎样,破碎程度与不同剂型的关系,以及破碎化术语是否有内涵的演变.讨论的资料以简帛(对应秦汉时代)和卷子(对应南北朝隋唐五代)这两类出土医药文献为主,盖因出土文献较传世文献更为真实,更能反映历史用语的真实面貌.
《酉阳杂俎》是唐段成式所撰笔记小说,该书内容庞杂,载有大量医学文化内容,这些医药文化资料,可以为研究古代医学卫生、文化风俗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具有辑佚与校勘等重要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本文从医事、医药、杂说等三方面将《酉阳杂俎》涉医内容分类研究,以期补充医籍之未详.
医患关系是医务工作者与病人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对提高诊疗效果帮助很大.本文以《医古文》文选为切入点,分析古代医生专业素养、良好沟通和患者自身应具备素质,从医生和患者两个维度,探讨构建当今社会和谐医患关系的启发作用.
《两都医案》,又称《南北医案》,明代倪士奇撰,系倪士奇在南京六年后所撰,仅录其在“两都”所治的异症验案而成.《两都医案》成书不晚于崇祯七年(1634),刊行则不早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现有两种版本:明崇祯刻本和清巢念修抄本.在馆藏方面,明崇祯刻本藏浙江图书馆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巢念修抄本藏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馆.崇祯刻本发现并著于书目晚于巢念修抄本.
茯苓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味甘、淡,性平,能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抗衰延年,因其功效独特,不分四季,被称为“四时神药”.茯苓与众多药材、食材搭配,无论是泡茶、炖汤,还是煮粥、做菜,都有很好的滋补身体、治病强身作用.基于此介绍了茯苓用于水肿的茯苓冬瓜银杏姜粥;用于腹泻的茯苓大米粥、茯苓栗子粥;用于淋症的茯苓绿豆薏米粥、田七茯苓脊骨汤;用于健忘症的茯苓天麻鱼头汤、茯苓核桃百合粥;用于心悸的茯苓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