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要素集聚与机制配合的创新型城市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 :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s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在国内对该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要素的内涵做了适应性调整,即围绕创新型城市的四大构成要素(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体制、创新环境)进行展开,探究其创新资源如何集聚、创新机构(创新主体)如何形成、创新机制如何相互配合并有序运转、创新环境最终如何配套当地城市发展。创新集群的形成实际上是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互动并结网,根植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环境之中,形成健全的创新网络和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在价值链上表现为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过程,先后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特定城市(一定区域里)集中,并不意味着区域内的创新发生。第二阶段,区域内成员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新企业不断诞生,大量企业迁入集群。第三阶段,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意味整个集群具备了持续创新能力和长期竞争优势。第四阶段,集群活动的各个行为主体利用集体学习的方式开展创新,并不断优化集群创新网络与集群创新环境,完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加集群的附加价值,在全球价值链上表现为不断的升级跃迁,演化成创新集群,成为创新的洼地。自此产业创新集群跨入了成熟期。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失地农民大量增加,失地农民问题成为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心理问题,减少危害性社会行为发生,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挖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心理问题出现的根源主要有城乡文化差异,职业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社会资源支持严重不足,以及土地流转的不民主、不公平、不规范。,进一步分析了失地农民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在失去土地后产生的心理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利益冲突的各种表象显现无疑:主要有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利益冲突,与城市工业生产的利益冲突,与区域间的利益冲突,与政府的利益冲突,以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而权利本位是协调城镇化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以农为本”是协调城镇化利益冲突的关健,市场机制是协调城镇化利益冲突的基础机制。城乡统筹是从物质基础方面支持城市和农村协调互助发展的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使城市和农村能达成
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其对城镇化的认知、评价应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走向和目标.对济南市平阴县农村居民的调研显示,他们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基本准确,并感受到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快速扩展,但愿转为城镇户口(或转为非农)的仅占37.8%,认为住楼很方便和较方便的合占一半;多数认为公共服务至少基本满足了其需求,但仍有1/3的认为与需求有差距或者差距很大;城镇化存在的前三个问题是"房价"、"上楼后的政策落实"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城乡资源流动的重要纽带,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载体.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地区实践发展都为山东的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山东应当以城乡产业融合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促进城乡资源的深度融合,夯实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因此,完善政府产业布局政策,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发挥乡镇和中小城市增长极的辐射和纽带作用,措建城乡产业融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坚持规划先行,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产业体系,强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保障,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在城镇化过程中,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已成为化解城市土地供给紧张、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重庆、嘉兴、山东等地方根据本区域状况,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流转创新模式.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同时面临着流转程序公开、耕地保护与农民权益保障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在城镇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流转利益主体等方面进行完善,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城镇一体化统筹发展.
城镇化本质上是资本地域化的过程,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地区竞争无疑将影响城镇化的速度和节奏.从地区竞争的内容和手段上看,税收竞争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以山东省为例,检验了税收竞争的存在性,测度了地区税收竞争的程度及其演变过程,并实证分析了税收竞争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地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税收竞争,竞争程度有加大趋势;税收竞争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将提高0.1个百分点
选取中国1949-2012年度城镇化相关数据,对其城镇化发展的演化路径及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建立城镇化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城镇化系统的反馈回路、结构流图和方程,通过对模型中相关参数的模拟调控,找到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主导因素并计算出影响因子.仿真结果表明,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和教育科技投入水平对提高城镇化率有显著效果,社保基金变化率和工业化率对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效果趋于中性偏强,而城镇居民可支配
城镇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正致力于经济、社会全面崛起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现阶段,黄河三角洲的崛起既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其自身努力,也需要区域城市群的快速崛起,更需要中心城市战略功能及其带动作用的充分发挥.然而,相比之下,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还是一个新型的石油工业城,本身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自身实力十分有限.为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力度
根据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对城市化过程的区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本文将半城市化定义为:半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其身份特征、就业结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尚未彻底转化的城市化状态。半城市化是从乡村到城市的过渡,具有不稳定性特征。第一,经济特征:经济结构急剧变化,以加工制造业为核心构建起多样化的产业体系,但集聚程度不高。第二,社会特征:人口结构比较复杂,流动性强,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生活目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