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举重运动员的心血管特点及其检测技术进展。研究方法:通过在中国知网、PubMed等上进行文献检索,查找关于举重项目的专项技术特点、训练要求、以及关于举重运动员的心血管特点和心血管疾病的监测方法,进行整理总结举重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和形态特点以及检测技术进展。研究结果:举重属于重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长期从事大量高强度的等长练习,经常是大面积、最大用力地增加肌肉张力,进而挤压血管,使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因此,长期力量训练不仅使运动中的动脉血压增高,还会使安静时的动脉血压增加,造成所谓"运动性高血压",如在举重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4倍,血压反应可高达320/250mm Hg。举重为高强度静力性(大于50%MVC)和低强度动力性(低于40%MaxO2)运动的结合,高强度的静力性运动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显著增加,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心脏后负荷明显增加。由于后负荷增加,需要较高的心室内压才能打开主动脉瓣,在射血阶段,高水平的后负荷和心室内压力导致心肌壁应力增加,这是压力过重心脏心肌肥厚的主要刺激因素。壁厚增加,再加上心室僵硬度增加导致顺应性降低,导致舒张功能障碍,而短时间高强度的举重训练增加心输出量,容易引起心肌缺血。Malhotra等实验中发现举重运动员存在明显的心率过快、窦性心律失常,此外还存在异常心电图:T波倒置、右心室肥厚(RVH)伴应变。蒙娜等对中国内蒙古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进行晨起空腹静息心电图分析得出举重运动员表现出心率偏高,心率储备不高,有心肌缺血征象(ST段改变)。持续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会导致心脏重塑,我国男子专业举重运动员的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心脏重塑以左、右室均衡性增大,左室壁轻度增厚,左、右室射血分数减低伴随心肌应变参数减低为主要表现,是心脏功能储备增大的生理适应性改变;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超声心动图特征是在心脏大小改变不显著的基础上,心脏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提高,并伴有心脏射血时间的显著延长,平均周径缩短率明显下降。举重运动是最大用力过程,在单位时间内耗能量较大,运动员从呼吸循环系统到肌肉运动系统均产生快速应激反应,而运动员或多或少存在心脏功能异常,会影响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和竞技水平。尤其是大体重运动员,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也影响了其日常的训练。体重越大,进入专项训练的年限越大,不健康的程度也就越大,出现心血管疾病比例也会增加。患有结构性心脏病或心电疾病的运动员,如肥厚性心肌病、WPW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冠状动脉起源和病程异常,在剧烈训练或竞技运动中,容易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另外,主动脉扩张风险及之后导致主动脉瘤及夹层可能是长期从事举重项目的不利后果之一,涉及长时间和重复的高强度等长训练活动。一项研究31例在剧烈体力活动(主要是举重或类似强度运动)背景下发生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65%的受试者在剥离时发现主动脉直径中度增大(50mm),其中有14位是在举重过程中发生急性主动脉夹层,导致死亡有5名。虽然在运动员心脏性猝死的原因中,主动脉根部扩张和主动脉夹层的比例从3.1%到5%不等,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举重运动员患主动脉扩张、动脉瘤或夹层等异常的风险在增高。因此,心血管疾病预筛查与体格检查应该是竞技运动员的惯例,与他们的运动水平无关。举重运动员需要进行定期常规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比较方便、及时监测运动员的心血管健康。另外结合12导联心电图筛查,以确定或怀疑先天性和其他心血管异常。但心电图监测并不能检测出心源性猝死(SCD)的所有风险,进一步的诊断测试通常需要先进的心脏成像(超声心动图或心脏磁共振),动态或运动心电图监测,和较少的基因测试或电生理研究。同时训练中心血管监测也是非常必要的,应用"运动心力检测仪"基于计算机的数字心音图的时间测量可客观、方便、定量评估心功能,以及心率变异性(HRV)的监测可以用来评估运动能力、运动训练监控、运动员科学选材等。研究结论:举重运动员因其专项训练特点,心血管结构与功能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但这些生理变化需要定期监测和控制,避免出现病理变化。同时以训练效应为中心的医务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过度训练问题,有效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同时,避免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保证举重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和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