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如何打破环境恶劣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性难题。1994年开始启动的世界银行贷款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Loess Plateau Watershed Rehabitation Proiect)的成功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黄十高原项目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不是单一的流失治理,也不是单一的扶贫。对小流域内社会
【机 构】
:
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21009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打破环境恶劣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性难题。1994年开始启动的世界银行贷款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Loess Plateau Watershed Rehabitation Proiect)的成功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黄十高原项目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不是单一的流失治理,也不是单一的扶贫。对小流域内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做了总体设计与战略部署,将小流域治理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项目实施表明,它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成功的水土保持项目,给15600km2项目区范围内120多万农民带来了很大收益。这一项目发展并实践了一种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水土保持模式,已经在整个黄土高原推广。
其他文献
鉴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人们生活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冲击,本文讨论了它对生育文化和生育观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倡导建设性后现代生育文化和生育观的必要性。同时,依据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整体协调”和“多样化”思想,提出尝试建设性后现代生育政策,把人口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优化人口结构和提高人口素质上。在人口数量增长压力大的地方仍然实行严格的生育控制,而在人口增长压力小、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经济发达地区,实
文化是历史的记忆、社会发展的引力。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文化经历了第一次现代化--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现正向第二次现代化迈进--由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迈进。不同文化生态孕育形成了各种文化。中西文化差异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生态和历史发展的差异。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交流、互补与融合对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有重大意义。中华文化创新的前提是开放、交流,制定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科学文化为引导、大力发
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灿烂辉煌的历史傲立世界的东方。然而自鸦片战争始,中国古老农业文明遭到西方新兴工业文明的挑战,中华民族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空前危机。百多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几代中国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艰难探索,奋力前行。时至今日,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但也留下了发人深思的教训。为了顺利完成现代化大业,我们不仅要重视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更要重视文化层面的
广府文化是珠三角区域历史、现实的反映与积淀,是珠三角区域现代化的基本内容。顺德改革开放为广府文化发展构建了新的实践基础,给广府文化带来全面深刻的变化,这个案例表明,广府文化的时代变迁,使得包括文化本身在内的整个社会改革发展,更为理性与科学,更具有可持续的活力。
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推力有目共睹。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一亟待发展的新兴行业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备受关注。近几年,走在产业化道路上的传统民间文化、大众娱乐文化以及新兴网络媒体等行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及时总结经验、正确面对和处理这些新问题,对我国今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众法律观念的普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十世纪末期以来,文化战略作为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则需尊重战略文化的特质。中国战略文化的根基十分庞大,但其主线正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以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主流思想的论断,在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期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制定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部署时,必须尊重中国这一独特的战略文化传统。
本文在理清精英及精英和谐文化的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论证了精英和谐文化建设对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实现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精英和谐文化建设必须营造易于发现精英的环境、构建精英发挥才华的种种条件,最后就如何使精英个体之间和谐、如何使精英和社会和谐、如何使精英和自然和谐的精英和谐建设问题发表了非常具体的建议。
本文在介绍文化概念和基本特征基础上,着重论述了矿业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了实行矿业文化转型,促进矿业文化发展的建议。
究竟什么是生活环境主义?它是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活环境主义的主张是否有效?它是不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最好的指导性理论?用它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能否真的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发展呢?另外,它能否解释人类历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能否成为指导未来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根本性理论呢?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结合鸟越皓之先生撰写的《环境社会学》(2004)一书的内容,谈一谈生活环境
回顾20世纪人的活动与鄱阳湖的关系,鄱阳湖在人类改造行为作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鄱阳湖的改造思想与行为,正是人类信奉人类中心主义的真实写照。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为我们今天构建人与鄱阳湖和谐相处的关系提供了启示,鄱阳湖是有生命的个体,人与鄱阳湖的关系是平等的;鄱阳湖的价值并不是建立在它对人类利益的满足上,而在于它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