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ing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的研制主要基于对5-羟色胺(5-HT)功能的研究,是当前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因其具有良好的药代学和药效学特点,且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服用方便,因而发展迅速,品种已达30余种,常用者有5种,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是当前治疗抑郁症的一线主要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及单胺氧化酶B(MAO-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的关联性.方法:应用DNA自动测序仪采用sanger法检测了由中国帕金森病研究协作组收集的多中心1087例帕金森病人COMT和MAO-B基因型,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比较各基因型与帕金森病人剂末现象及异动症的关系,并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帕金森病剂
会议
目的:对四年来在本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患者伴有睡眠障碍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发病后一周,由经过培训的临床医生对每一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及入选病例标准病人312例进行相关量表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会议
目的:①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生物运动感知能力;②探讨整体生物运动和局部生物运动感知脑机制与基底节的关系.方法:有研究表明生物运动具有时距延长效应,因此我们采用时距辨别任务,以时间感知作为测量工具,对32例原发性PD患者(其中早期组20例,晚期组12例)和3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完整生物运动以及局部生物运动感知能力测试.
会议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东菱迪芙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32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东菱迪芙(联合组)治疗,并与单纯应用东菱迪芙(降纤酶组)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比较.结果:治疗后;NIHSS减分幅度及临床疗效联合组与降纤酶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东菱迪芙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显效率,是治疗该病的有
会议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血管病变和危险因素的特点.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次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337例,所有患者均行CTA、MRA、脑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明确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机制,分析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血管病变的195例(57.9%),共394处.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病变最常见,其次为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
会议
目的:了解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结局,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和预后相关因素;为大面积脑梗死的个体化管理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病因分型及随访发病后3月死亡/残疾情况等.
会议
目的:采用CTA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颅外动脉狭窄组,研究血清Lp-PLA2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及其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影像学确认(CT/ MRI)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VD) 126例和非脑血管病患者(N-CVD) 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记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会议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2010年01月至2013年02月入住我科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均行Hcy水平检测,对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及3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BS)进行评价,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会议
目的:探讨在对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通过对我院96例患者(男80例,女16例)的分析,从入院48~96 h评估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探讨患者的采集,降压药物的使用及临床防护措施.
会议
目的:研究外源性NO和内源性N0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溶剂对照组,药物组,采用较优质染色,免疫沉淀,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JNK的水平及下游生化事件.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