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会议论文
预氯化强化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能及机制分析
预氯化强化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能及机制分析
来源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7567802
【摘 要】
:
本文研究了预氯化对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烧杯实验结果表明,氯投量和氯化时间均对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效能有影响。氯化过程中,藻细胞灭活,且胞内有机物释放和胞外溶解
【作 者】
:
马敏
曲久辉
刘锐平
刘会娟
顾军农
【机 构】
: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北京,100192
【出 处】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
【发表日期】
:
2012年期
【关键词】
:
预氯化
强化混凝
铜绿微囊藻
效能
有机物降解
同时发生
实验结果
氯化时间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预氯化对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烧杯实验结果表明,氯投量和氯化时间均对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效能有影响。氯化过程中,藻细胞灭活,且胞内有机物释放和胞外溶解性有机物降解同时发生,前者有利于后续混凝,后者则可能对混凝产生负面影响。
其他文献
活性无烟煤/砂双滤料处理微污染原水
将原普通砂滤池改造为活性无烟煤/滤砂双滤料滤池,当挂膜完成后,进入稳定运行期后活性无烟煤/滤砂双滤料滤池可削减氨氮约2.0~3.50mg/L,对CODMn的去除率为50%~60%,均远高于原
会议
活性无烟煤
双滤料
处理
普通砂滤池
微污染原水
经济性选择
CODMn
滤砂
连续三代饮用四种不同饮水的雌性大鼠骨骼生长发育比较研究4
目的与方法:建立多代连续饮用自来水、天然水、矿物质水、纯净水四种饮水的大鼠模型,比较骨骼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结果:1、骨矿物质含量:自来水组优于天然水组和纯净水组,矿物质
会议
饮用自来水
饮水
雌性大鼠
骨骼生长发育
天然水
纯净水
矿物质水
骨生物力学性能
连续三代饮用四种不同饮水的大鼠肝脏蛋白合成能力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长期饮用自来水、天然水、矿物质水、纯净水后大鼠肝脏蛋白合成能力的差别.方法:参照欧共体经合组织的两代繁殖实验标准OECD416并参考中国GB15193.15-2003繁殖试
会议
四种饮水对新西兰兔血脂及心血管关键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雄性新西兰兔长期饮用自来水、天然水、矿物质水、纯净水对心血管系统关键指标的影响。 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兔80只,随机分为自来水组(T组)、天然水组(N组)、矿物
会议
四种饮水对热区高强度作业人群血矿物质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比较
目的:比较热区高强度作业人群饮用自来水(T)、纯净水(P)、矿物质水(M)和天然水(N)后,人群血脂水平的改变,为科学评价四种饮水的健康效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海南三亚某部
会议
长期饮用天然水、纯净水、矿物质水、自来水对雌性大鼠骨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长期饮用天然水、纯净水、矿物质水、自来水对雌性大鼠骨质的影响。方法:选择市售并经TDS和电导率检验合格的天然水(瓶装)、纯净水(瓶装)、矿物质水(瓶装)和自来
会议
连续三代饮用六种不同饮水后大鼠各代繁殖能力及仔鼠生长发育的比较
目的:比较连续多代饮用不同水质的饮水后机体繁殖能力及各子代发育的差别。方法:分别采用自来水、纯净水、矿物质水、天然水、椰壳活性炭加高纯度铜锌合金处理的净化水1、H
会议
生物膜-氧化铁改性石英砂联用去除氨氮的试验研究
采用自制的氧化铁改性石英砂滤料(以下简称“改性砂”),对生物-改性砂联合处理微污染物氨氮的复合挂膜启动性能以及滤料表面形态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生物-普通砂联用效果进
会议
北京小汤山地下水除氟示范工程的设计与运行
北京小汤山地下水除氟示范工程设计规模1000m3/d,采用改性活性氧化铝为除氟吸附剂,并采用三级串联式吸附工艺,在达到出水氟浓度达标的基础上,降低装置运行费用。运行结果
会议
北京
山地
水除氟
示范工程
运行费用
水氟浓度
活性氧化铝
运行结果
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 张鸿苓
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1935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去世。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 The
期刊
女子中学
中文系教授
中学语文教材
祖国语言文字
初中语文教材
五四学制
中国教育学会
硕士生导师
优秀科研成果
国际化潮流
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