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中药分析及干预机制

来源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质疏松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中医骨质疏松学术交流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症是全身性的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退化,导致骨脆性增加,极易造成骨折的一种疾病。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是中医药重要研究课题。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骨质疏松,指出了针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针刺和艾灸能有效上调破骨细胞内Fas mRNA的表达,针刺和艾灸能激活TGF-β1活性,针刺和艾灸能激活VEGF活性,针刺能有效下调IL-6mRNA表达,减少破骨细胞形成,针灸能提高骨密度,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针灸能明显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相关症状和体征(治疗45天、90天),针灸能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
“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物质基础,“补肾填精法”作用于肾、通督与髓、调控于脑,“肾脑髓系统”与“肾脑骨系统”协调统一。中医“肾系统”是先天之精(胚胎干细胞)在后天之精(细胞因子、微环境与成体干细胞)的滋养下所化生(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泌尿、生殖等系统部分功能)。20世纪50-70年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前辈证明了慢性病“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功能相关本团队继续深化“肾藏精
骨质疏松症是全身性的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退化,导致骨脆性增加,极易造成骨折的一种疾病.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理论特色及中药作用多系统、多靶点等特点、使中医药在治疗日益高发的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CPG指南是指通过系统评价相关证据和对不同治疗措施风险评估,为医疗决策提供最佳决策依据的医嘱推荐意见(美国医学研究所,(IOM)2011年)临床实践指南对于提高医疗实践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医生和患者在做决策时指南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参考工具.
本文首先介绍了实验动物模型,指出骨生化指标测定,并对骨量(DXA、MiroCT)、骨组织形态进行计量学,最后研究了骨生物力学。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日益严重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作为一种近20余年才逐渐引起重视的疾病,其诊断、治疗等尚有许多问题需不断规范、完善和进一步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查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是开展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建立、治疗效果观察以及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是一种慢病,分析骨质疏松产生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
足拇趾外翻畸形是临床常见的足踝部疾患,俗称“大脚骨”“脚骨拐”等。在临床上认为凡拇趾向外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角度的畸形即称为足拇外翻,是前足最常见的病变之一。足拇趾在生理状态下有5~10°的外翻角,如向外翻角过大,超过15°就是足拇外翻畸形。足拇外翻临床患者很多,过去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不认识该病,近些年在足踝外科学组老一辈的推动下,我国足踝外科事业蓬勃发展,拇外翻虽有保守治疗之方法,但彻底治疗仍以手术
OP发病率随老龄化同步增长.目前我国OP病人约9000万人.2050年将至2亿多人,占人口的13.2%.OP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地区、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女性和男性发病率之比为2∶1~6∶1.儿童期和青年期骨量迅速上升,35岁达高峰,后每年约1%递减,骨密度及强度均下降;80岁时,骨矿含量比骨量高峰时减少了一半;70岁以上的人一般患有OP.绝经后便出现骨量丢失增加,每年以5%速度递减.尤其是
骨质疏松对我国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研究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的患者死亡人数大于心肌梗死、卒中、乳腺癌患者死亡数量的总和。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带来的危害与一次卒中或心肌梗死带来的危害相当。骨折后第一年患者死亡率宰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