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优质强筋小麦产量质量与效益评价

来源 :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i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近几年新乡市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实践和栽培技术试验结果,对新乡优质强筋小麦的产量、质量、效益作出评价,初步认为新乡优质强筋小麦优质与高产同步,产量与效益统一.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为服务"三农"采取和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措施,使农业生产达到产业化、规模化和外向型化.通过建立"农作物——地质(构造单元)背景系统"、"农作物——元素平衡——地球化学背景系统"、"农作物——水土资源——水文地质背景系统"等为国土资源规划、特色农业区划、无公害食品种植区划等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为
在西部地区及交通十分困难地区运用新型便携式X荧光仪进行样品分析,可以快速了解结果,以指导下步地质矿产勘查、工程施工等工作,大大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程效率,对缩短地质矿产勘查有着重要意义.
河南卢氏——栾川地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中、晚元古代裂陷槽沉积环境形成了官道口群浅海相含燧石带、条纹、叠层石的碳酸盐建造以及栾川群浅海——潮坪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岩沉积建造,代表了被动陆缘发展特征.官道口群、栾川群中广泛分布的硅质岩、锰银结核、夕卡岩等是海底热水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与其伴生的铅锌锰银矿床(点)属于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系统.热水沉积铅锌银矿的空间上具有北西向成带,北东向成串的分布
对豫西南地区中元古界官道口群、上元古界栾川群与铅锌银有关的沉积建造通过K、K、MIA、D评价了元素的丰度特征和表生富集特征,通过综合异常、衬值综合异常探讨了异常分布特征.认为:官道口群、栾川群是铅锌银矿的矿源层;官道口群龙家园组、栾川群南泥湖组、煤窑沟组是寻找与官道口群碳酸盐岩和栾川群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有关的层控铅锌银矿床的有利层位.
对转基因抗虫棉的混杂退化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针对其原因提出了防止转基因抗虫棉混杂退化的措施,并提出通过"自交混繁法"达到防杂保存、进行良种繁育的技术思路.
2001~2002年我们在鄢陵县植棉大乡陶城乡设置了棉花平衡施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棉花施用钾肥增产效果显著.施钾后棉株生长健壮,抗倒伏抗病虫害.鄢陵县棉区N、P、K适宜施用量为每公顷180、112.5、135kg.
通过对驻马店市冬小麦播种期历年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由于秋、冬季气温升高,特别是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期逐渐推迟以及播种期降水量的滞后性,冬小麦的播种必须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适当晚播,才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以两极光温敏不育系337s与七个常规品种的杂种二代及回交一代为材料,以期了解该材料的一极——对长日高温敏感不育性的遗传特点,进而揭示这种新型不育系的遗传机理.结果证明,长日高温条件下F代分离比为15:1,回交一代的不育株与可育株之比为1:1,部分可育株与部分不育株之比为1:1.说明该极的不育性由两对主效基因控制,且这两对主效基因为连锁关系,供试普通小麦品种都具有相应两对育性基因.该不育系存在广泛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利用率,本研究通过对底墒和生育期模拟降水,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根系、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耗水量的增加,分蘖、根系增多,籽粒产量也随之提高,丰+丰的生产率为1.28,旱+旱的生产率仅为0.75,分析还认为不同土壤水分,不同耕层根系有显的差异.0~40cm土根量最多,占总量2/3,40~200cm土层占1/3.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通用旋转设计试验,对黄淮豫东平原冬小麦的水肥协同效应及其优化水肥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出:获得最高产量(564.7kg/亩)的水肥措施是灌水量168m/亩施磷10.05kg/亩,施饼肥101.1kg/亩;亩纯收益较高(250元/亩以上)的水肥措施是灌水量22.2~27.9m/亩,施氮7.6~12.1kg/亩,施磷8.8~9.1kg/亩,饼肥33.5~38.7kg/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