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理论视角下对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型教师管理的思考

来源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0学术年会暨建设高教强省:体制机制创新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H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型教师是地方本科院校提升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目前对此特定群体的管理存在不足与弊端.Z型组织理论兼具人性化与灵活性的特点,为地方本科院校完善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科研型教师管理的有效修匀和逐步完善,提供了一种思路与策略.
其他文献
全方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紧扣地方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并在服务中求得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江苏建设"高教强省"战略包含高教强省的基础、战略目标、战略选择、建设阶段与步骤、对策等.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规模扩张并不是发展的全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包含数量的增长,还包括质量提升、结构效益优化等多种因素.只有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发展.在高校连续扩招和高等教育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充分认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如果将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流动比喻为市场中的商品流动,那么学分就可以看做是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基本尺度.要建设高教强省意味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加灵活、开放、多元,资源配置更注重合作、共享、多赢.四年囿于一校的培养制度不符合高教强省的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游学"制度的基础便是学分互换.完善学分制度,推广学分互换,是一项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事业,是有助于建设高教强省的事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贯彻高教强省方略、促进地方社会进步、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故急需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实行不拘一格的多样化人才选拔机制,坚持因材施教、发展与完善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大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与学术性本科相对应的应用性本科有着专业文化建设的需要.专业文化主要作用于学生的专业情意,影响未来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注重专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把专业做精做强,应用性本科专业评估可以把专业文化列为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适应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需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政府直接推动的一项工作,这是一种全球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无论是国际意识的增强,还是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根本目的是取胜于国际竞争.我们在定位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时,应着眼于培养能够在国际竞争中主动调动自身的文化力、主动传播中华文化并持续取胜的人,即培养能够输出中华文化的中国人.
在全球化的今天用国际化视野来考量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比较高等教育中西发展历程,认为未来高校机制体制创新应当自始至终贯彻"大学自治"、"教授自治"的原则,以及高校经费筹措的自主独立原则.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对高校体制创新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高校机制体制创新必须适应大的社会环境和国情才能够得以有效开展.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创新;二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创
2004年的法人化改革开启了日本国立大学制度建设的新纪元,改革六年来日本国立大学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理念从"自在"逐步走向"自为",文部科学省与大学关系从"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大学内部决策程序从"自下而上"变革为"自上而下",教师身份从"公务员"突变为"雇员".这些具有"日本模式"的现代大学制度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大学制度外部关系建设的核心是健全法人制度,内部关系建设的重点是完善
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大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大学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化是学术性、教育性、社会性、创新性、国际性、自主性协调作用的发展过程,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大学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特性所在.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各种特性不断增长的过程.由于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造成了高校人事管理的诸多困境.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人员属性、岗位设置、管理方式、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探讨,引发人们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有利于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转换运行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