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采用k-ε-kp-kpg-(I)模型,模拟了提升管喷嘴进料段内三维稠密气固交叉射流的复杂流动现象.结果表明,实验值和模拟值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再现了提升管喷嘴进料段内颗粒相的流动特点。
【机 构】
: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所,250014;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102249 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
【出 处】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多相流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k-ε-kp-kpg-(I)模型,模拟了提升管喷嘴进料段内三维稠密气固交叉射流的复杂流动现象.结果表明,实验值和模拟值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再现了提升管喷嘴进料段内颗粒相的流动特点。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热泵在低温环境工作存在的问题.热泵系统四通换向阀后的排气管上加旁通毛细管和气液分离器中加过冷管,分析确定过冷管最小换热面积,旁通毛细管最佳长度范围在1000×ψ1.3与2500×ψ1.3之间.实验测得旁通毛细管2000×ψ1.3时,制热量比原系统提高约300W,能效比基本不变的特性。
本文构造了数值求解二维和三维热传导方程的高精度紧致交替方向隐式(ADI)方法,空间为四阶精度,时间为二阶精度,并且是无条件稳定的.该方法在沿每个空间方向上只涉及三个网格基架点,因此只须求解三对角方程组,可以采用TDMA算法,从而可以大大节省计算时间.数值实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高阶精度,并与二阶的P-R格式、Douglas格式及C-N格式进行了比较。
本文采用CFD技术对小空间内电子模块的散热状况进行了研究,模拟了以空气为冷却流体多种电子模块间距条件下小空间的温度场及速度场.以电子模块冷却后的温度水平、平均换热系数、流动阻力为主要因素,并结合场协同理论提出一种评价电子模块冷却效果的评判公式,进而以它为指标得出电子模块散热效果的最优间距。
本文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对不锈钢微管内水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外壁面温度的测量.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热电偶测量方式,在微尺度实验中采用红外温度测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另外,利用红外温度测量的显示特点,对不锈钢微管内流动沸腾的流型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
本文以HVIW150基础油、软化水和空气为实验介质,在大型多相流实验环道上对水平管内的油气水三相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中,利用双能γ密度仪测量了截面含气率,并采用自行设计、加工的调节式等动量采样装置对截面不同高度处的油水混合物进行了采样分析。
本文基于两相自然循环的系统实验,结合非线性分岔分析,演示验证并讨论了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分岔特性与迟滞效应。
本文基于对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动态实验结果,对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动态参数时序进行了时域和频域分析,提出并研讨了特定工况下沸腾喷发弛张动态不稳定性机理及其与全局动力学的耦合;进一步地,通过对系统相关时序的相空间重构与分维分析,探讨了系统随加热功率变化的非线性演化规律。
本文对最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微细可吸入颗粒物在人体上呼吸道中的运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个包括口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完整的人体上呼吸道三维几何模型,基于该模型在人轻度运动时和高强度运动时的两种典型呼吸状况下,对微细颗粒在人体上呼吸道中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气流场采用RNGk-ε湍流模型进行计算,并在拉格朗日框架下追踪颗粒运动轨迹。
本文通过对图像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不同工况下颗粒的平均速度分布.通过研究颗粒Stokes数,流动雷诺数对颗粒运动扩散的影响,揭示了气固两相方柱绕流的物理特征.发现不同Stokes数的颗粒在尾迹中的运动特性不同,且受流动雷诺数的影响不同。
本文建立了一套喷雾静电荷测量实验装置.采用静电喷雾感应工作原理模拟水喷雾带电现象,设计接触式探针与感应式探针,进行在线测量水雾静电实验研究.对2种探针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与文献工作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在线测量系统能够测量水滴所带的感应电荷,同时接触式探针更具灵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