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分别选取活性炭、拉西环为生物过滤塔、生物滴滤塔滤料,苯、甲苯为VOCs代表,研究过滤塔、滴滤塔VOCs生物降解性能.实验表明,在总有机负荷低于300g/h.m、停留时间小于90s的实验条件下,过滤塔、滴滤塔、对苯、甲苯均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过滤塔中苯、甲苯的最大削减能力分别为128、175g/h.m,滴滤塔中苯、甲苯的最大削减能力分别为118、140g/h.m,甲苯比七更易被微生物降解;滤塔中CO生
【机 构】
: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北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
【出 处】
:
中国化学会第五届水处理化学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别选取活性炭、拉西环为生物过滤塔、生物滴滤塔滤料,苯、甲苯为VOCs代表,研究过滤塔、滴滤塔VOCs生物降解性能.实验表明,在总有机负荷低于300g/h.m<3>、停留时间小于90s的实验条件下,过滤塔、滴滤塔、对苯、甲苯均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过滤塔中苯、甲苯的最大削减能力分别为128、175g/h.m<3>,滴滤塔中苯、甲苯的最大削减能力分别为118、140g/h.m<3>,甲苯比七更易被微生物降解;滤塔中CO<,2>生成量随苯、甲苯降解最的增加呈线性增长,但实验增长速率小于理论增长速率;菌落分析表明,滤塔中微生物主要有真菌、杆菌、芽孢杆菌,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种.
其他文献
本文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为优化灭菌培养非灭菌降解染料体系的实际运用性,进行了非灭菌环境染料投加时间对白腐真菌降解活性艳红K-2BP的影响研究.
本试验主要研究利用CEPT污泥经硫酸活化热解得到的污泥吸附剂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以及三价铁离子和污水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本文用SBR法处理豆制品废水的试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抗负荷冲击能力,进水COD在300mg/L~2000mg/L之间变化,对系统不造成任何影响;考察了曝气时间、曝气量和污泥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曝气时间和曝气量对处理效果影响很大,确定该反应系统最佳曝气时间是8小时,适宜的曝气量是800L/h,而污泥浓度控制在4000mg/L左右时,处理效率最高,采用进水顶出水的排水方式是可行的,确
本文研究了复合生态处理系统中不同单元颗粒物的构成差异,探讨了颗粒构成对其去除机制、粒径分布和去除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环境对系统后端颗粒构成产生的影响明显高于对系统前端的影响.颗粒构成差异决定无机颗粒沉降,有机颗粒分解、藻类被捕食、颗粒截滤依次在颗粒物去除中占主导地位.不同水环境中,颗粒构成和去除机制的差异导致各处理单元颗粒物去除规律的不同.
本文以主波长为254nm的紫外灯为光源,悬浮微米级TiO为光催化剂,在圆柱型反应器中进行对苯二酚废水的光催化降解.研究了各种因素如催化剂的处理温度、TiO的用量、溶液的初始浓度以及酸度对光解率的影响.并对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文定量分析了水耕植物过滤法中影响溶解性氮、磷去除的因素;植物吸收、底泥释放及生物脱氮三个作用.研究表明,滤床上游底泥NH-N释放速率高于中游及下游1.6~3倍,滤床中氨氮的释放主要集中在滤床上游.试验床水中的高溶解氧有效地抑制了底泥中PO-P的释放.试验床植物平均氮、磷吸收量为352.9mg-N·m·d及12.9 mg-P·m·d,底泥平均氮释放量为492.8 mg-N·m·d,微生物平均脱氮量
本文对序批式生物膜法(SBBR)处理后的青霉素废水进行絮凝试验研究.当出水COD浓度较低时,经过金属盐类絮凝剂处理后,可达到以回用水的要求;当出水COD浓度较高时,金属盐类絮凝剂需与高分子絮凝剂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去除效果.分析了不同pH和不同絮凝剂投加量对出水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絮凝剂以及絮凝条件.
论文以所开发的天然高分子改性季铵盐型阳离子水处理药剂的絮凝-杀菌-缓蚀应用性能为基础,采用各种检测手段,研究新型药剂的作用机理.阐述多功能水处理药剂内大分子组分与小分子组分共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提出药剂的絮凝净化功能与缓蚀、杀菌等功能并存及其相互协调作用的见解;论述絮凝促进缓蚀的双成膜缓蚀机理;絮凝促进杀菌的"渐减"絮凝-"渐增"杀菌机理和絮凝-长效缓蚀机理.
本文运用热裂解-GC-MS方法,分析研究了臭氧和过氧化氢两种氧化剂对腐植酸结构的影响,评价了预氧化处理直接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效果以及对后续混凝常规处理工艺和活性碳吸附深度处理工艺的影响.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技术(Sol-Gel)制备了以蜂窝陶瓷为载体的负载型TiO光催化剂.探讨了工艺条件对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蜂窝陶瓷表面浸涂5层TiO薄膜,经500℃焙烧后,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在紫外光照射下,该催化剂降解1.0×10 mol/L邻氯苯酚水溶液2.5h,降解率达到100﹪;在O的协同效应下,降解率在1.5h即可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