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2004年3月、4月、5月和8月四个航次大亚湾口附近海域的监测资料,利用营养指数(包括化学耗氧量、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法)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法评价了该海域的营养化
【机 构】
:
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300
【出 处】
:
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04年3月、4月、5月和8月四个航次大亚湾口附近海域的监测资料,利用营养指数(包括化学耗氧量、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法)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法评价了该海域的营养化情况,结果表明,由两种富营养化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方法上的错误,而是由于环境本身是复杂的变量,从不同角度去评价均有其局限性,因此两种指标配合使用才能更好评价富营养化.
其他文献
赤潮遥感监测是我国赤潮监测和预警的重要一环,它具有大范围、低消耗、高时间分辨率等优势,因此加强开展研究十分必要,以保障赤潮遥感监测系统的业务化运行过程卫星数据的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黄海南部及东海海域的赤潮在暴发频率和涉及面积方面都有所增加,给当地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通过研究1933--2004年间的有关记录,探讨该海域赤潮暴发的特点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赤潮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人们对赤潮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过程.随着科研水平的进一步
近10 a来南海北部的大亚湾周围经济快速发展,为了调查该区域环境变化对赤潮的影响,分析了1983-2004年大亚湾赤潮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在第一个10 a(1983-1993年)只有14次赤潮
在荷兰产双Venlo型玻璃温室中对国内合作 90 8、申粉 4号、浦红 7号、苏红 1号和荷兰进口品种Trust和Grace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 ,并就现代化温室中的温度对番茄生育的影响
通过自1980-2004年南海历次赤潮事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这些赤潮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赤潮持续时间长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形成南海赤潮时空分布特征
经2007年春季水体调查,在对站位(30°N,123°E)进行连续监测时,监测到一起聚球蓝细菌赤潮,为此对该微型生物密度以及该赤潮形成原因等作了分析,并与近20 a东海毗连长江口海域
根据2007年4月和8月两个航次珠江口生态监控区的监测资料,对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化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2004—2007年连续4年的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根据2004-2006年珠江口海域的调查资料,对营养盐含量及其比值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维持丰富的氮、磷、硅,其中氮、硅在东宝河口最高,磷在深
2006年4-6月,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研究了赤潮异弯藻对磷酸盐的吸收速率以及光照、温度等因素对赤潮异弯藻吸收磷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用Michaelis—Menton方程处理,求得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