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尘暴的地面观测与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t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国沙尘暴天气的特征及其成因: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东部气溶胶地面观测实验以及参加有关国际合作计划的工作进展;重点报告了2002年3月20日和2000年4月6日发生在北京的两次重要沙尘暴天气的近地层气象特征、沙尘颗粒理化特征及其来源.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CINRAD/SA雷达天线辐射方向图,实测辐射方向图与理论模型的对比和对馈源支撑的思考以及无线辐射能量分布对偏振变量造成的误差估计,介绍了雷达天线的辐射特性,并分析了其支持双线偏振升级的可行性.
本文利用973项目长江中下游外场实验的双多普勒雷达联合观测资料检验VAP(Velocity-Azimuth Process)方法反演β中尺度(20~200km)风场的可靠性.局地均匀风假定的合理性分析表明,在125km以内VAP方法反演的风场的分辨率可以满足β中尺度分辨率的需求.多种方式检验表明,单多普勒雷达VAP方法反演出的风场可以正确地反映风场中的β中尺度结构,为分析中尺度风场提供依据.
综合利用气候、水文、气象、统计学等原理,对洪泽湖高出警戒水位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用水文资料、天气图资料、云图资料和大降水概率预报结论共同作高水位的短期预报,准确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03年7月为上级主管部门做好洪水的调、分、泄等调度工作、搞好工程的防、抢险工作提供准确信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水造成的灾害.得到了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应用TERRA卫星上对流层污染探测仪(MOPITT)2002年1~12月的探测数据,对中国地区的CO月平均浓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廓线作了分析,得出了CO在中国地区的月平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东亚地区是沙尘天气发生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本研究利用一个集成的风蚀模拟系统,它包括大气模式、陆面方案、风蚀方案,沙尘输送和沉降模式、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国家气象中心将该系统与T213全球模式耦合,进行了沙尘天气的数值模拟和预报试验,本研究从不同粒子的起沙和沙尘浓度的角度预报了发生在2002年春季的沙尘暴天气.预报结果和地面观测资料作了定量比较.
本文建立了较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和具有风蚀物理学基础的起沙模式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包含陆面过程)耦合模式系统,对2000年4月6~7日华北沙尘暴天气的起沙源和起沙进行了模拟和较为细致的数值分析,得到了该过程的主要起沙源以及沙尘源强度分布和时间演变以及不同土壤粒子对沙尘源的贡献率,并用一些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
本文利用太阳光谱辐射计测量的多波段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拟合出浑浊度系数与Angstrom波长指数,分别取大陆型、海洋型与城市型气溶胶模型用6S辐射传输模式计算出对应于太阳光谱辐射计测量的各波段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将模式计算值与测量值进行比较,确定测量地区的大气气溶胶模型.将该方法用于2002年冬季在福建沿海平潭地区测量的太阳光谱辐射计数据,结果显示平潭地区冬季大气气溶胶模型较为符合城市型与大陆型气溶
本研究收集整理了一个东亚地区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的排放源,并利用一个三维化学输送模式模拟研究了东亚地区春季含碳气溶胶的输送和演变过程.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浓度的模拟值与TRACE-P和ACE-Asia观测期间在地面观测站和观测船上获取的监测值相比,模拟值与监测值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这表明本研究收集整理的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的排放量及其分布是合理的,模式系统很好地反映了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
本文介绍了气象卫星多通道信息监测沙尘暴的原理和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北京的沙尘来源、沙尘区在移动过程中的强度变化及沙尘路径.
本文收集整理了全国681个气象站1954~2002年逐日的沙尘暴原始记录及相关的大风、能见度资料,并以西北地区东部1954~2001年及全国2000~2002年为例,进行了中国强沙尘暴序列重建试验工作,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在此试验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域拓展到全国,并以天气过程为单元给出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的序列,进而讨论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