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民事诉讼中的集团诉讼机制

来源 :中国法学会,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45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各国集团诉讼制度的比较分析,总结出我国当前以代表人诉讼为特征的共同诉讼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通过对集团诉讼的效用分析,认为我国亟需完善环境民事集团诉讼,使得这一有效的解决环境纠纷的方式得到运用。
其他文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刑事政策在惩罚和预防犯罪、维护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刑事政策也应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因此,我们有必要转变观念,对新形势下的刑事政策及其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重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刑事政策体系。本文分析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进行了考察,探讨
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状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状态,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现象无疑是社会中最严重的不和谐因素,如何正确看待犯罪,何以有效预防犯罪、打击犯罪、减少犯罪,也即实行什么样的刑事政策,这是古往今来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基于历史视角考察了刑法从苛责到
刑事政策是基于规制社会失范行为以及应对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目的而制定的一项社会公共政策。在社会失范行为规制系统中,刑事政策起指导作用,决定着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刑事执行活动的方向。目前所倡建的和谐社会需要倾注以人为本的关怀,作为刑事法律活动主导的刑事政策,自然就应当引入人性化的情感要素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以全方位且真正地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构筑理想的和谐社会。本文探讨了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层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理论探索、社会实践的重要课题和时代主题。“刑法一直在为社会和谐发挥着机能:古代刑法为传统和谐社会发挥机能,现代刑法为现代和谐社会发挥机能。毫无疑问,在当下,刑法理所当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机能”。为此,刑事法学者们向刑事政策投下了更多关注的目光,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则成为近年来在日益“显学化”的刑事政策学中
建立保护地可以实现生物多种性的维持、资源的利用和文化的传承。但建立保护地却对当地居民的既得利益构成了侵害。传统的"殖民地保护"模式则是这种侵害的根源。随着国际人权法对保护地居民权利的确认,以及世界保护大会体现的实现保护地居民权利的基本原则,世界各国对保护地居民的权利开始承认、保护和尊重。尤其是2003年,世界公园大会倡导对保护地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更是将保护地居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了一大步。但权利的
生态税法的外在形式化制度的建构是作为托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载体而存在,但是生态税法以其外在化的形式理性并非能完全体现其蕴涵的实质理性--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应在生态税法的形式化制度结构与价值理想之间保持某种必要的张力关系。因为生态税法有其先天的发育不良和后天实施环境的制约以及当代人心性结构滞后等软环境的不利因素。
"雨水集蓄"是西部干旱地区一种古老的取水方式,通过对该取水方式的考察和介绍可知:中国水权制度之构建离不开对中国特有国情的考察;应对水权概念、客体再认识,雨水集蓄客体是雨水资源;雨水集蓄是解决西部旱区环境生态问题的突破口;雨水集蓄权是生存权之一。
作为一类复杂的社会现象,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但肩负调整该领域重任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瑕疵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疏解环境问题的弊害,明晰其产生的法律成因便成为重中之重。据此,论文分别从法律资源、法律文化和法制环境角度入手,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多视域分析。
我国矿业秩序之乱长期依靠治理整顿,通过对我国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及治理整顿文件的分析,探究矿业秩序治理整顿的成因,分析现行矿产法律法规之缺陷或空白,推理其法律根源,提出修改完善矿产法律法规的建议,构建依法治矿的矿产法律法规体系。
本文介绍了我国不同时期矿产资源法制建设情况,折射出我国自古以来矿业法制嬗变过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及政府管理方式由微观控制向宏观调控艰难转变的历程。以《矿产资源法》修改为重点,矿产资源法律体系正在得到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