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气细颗粒物中含有众多的有毒物质,但是由于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复杂,表征其分子种类很有挑战性.高分辨质谱能够精确地测量有机物的质荷比,使得有机物的分子式能够被计算得出.本研究组以前的研究(例如 Lin et al.,2012 [1])检测了大气中水溶性类腐殖质所含的分子式.而用不同的溶剂,能够提取的有机物会有不同.因此,需要研究其他有机溶剂提取的大气细颗粒物有机物,更全面地了解细颗粒物中的有毒物质.
【机 构】
: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 香港;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广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细颗粒物中含有众多的有毒物质,但是由于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复杂,表征其分子种类很有挑战性.高分辨质谱能够精确地测量有机物的质荷比,使得有机物的分子式能够被计算得出.本研究组以前的研究(例如 Lin et al.,2012 [1])检测了大气中水溶性类腐殖质所含的分子式.而用不同的溶剂,能够提取的有机物会有不同.因此,需要研究其他有机溶剂提取的大气细颗粒物有机物,更全面地了解细颗粒物中的有毒物质.
其他文献
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因人类活动影响而进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日益增加.汞离子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污染物,受到了广泛关注.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重金属,广泛的应用于化学、医药、冶金、电子电器及军事等领域.同时,汞也严重的危害人体健康,其很容易被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吸收,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它一旦进入生物体,极易对人体的大脑、肾脏、肠胃和神经系统造成极大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具有严重的致肝癌作用.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共有20 多种,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最高且毒性最大,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列为Ⅰ类致癌物质.玉米,花生,谷物,饲料都很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这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对不同环境中AFB1 的含量均制订了严格的标准.
成瘾物质滥用是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滥用合成毒品人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主要的毒品滥用就是苯丙胺类成瘾性物质的滥用.成瘾性物质通过滥用后经过人体代谢并排泄进入污水管道,输送到市政污水厂的进水口中,通过对进水口的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结合污水厂所服务人群,代谢物理化参数等数据反推计算污水厂服务地区的成瘾性物质的输入量,消费使用量等数据[1].
2016 年12 月16 日20 时至12 月21 日24 时北京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而研究红色预警特殊时期京津冀大气颗粒物污染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特征和来源对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酸雨已经成为了近20 年全球性环境危害问题之一.酸雨不但能破坏建筑,还能够对植物造成损害,尤其威胁着酸雨区农作物的生长.水稻作为三大农作物之一,一旦被酸雨侵蚀后,将大幅减产,这就产生了严重的粮食产品安全问题.
纳米银(AgNP)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化学活性强,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医用材料,特别是女性避孕及抗炎用品[1].纳米银由于小尺寸效应,可通过血液-胎盘屏障进入卵巢,进而对女性生殖系统产生影响[2].然而,目前纳米银的生殖毒性研究仍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如纳米银诱导卵巢毒性的分子机制;纳米银对卵巢生理功能(如激素生成)的影响;纳米银在致毒过程中的化学转化等.
生物气溶胶暴露会导致众多健康危害,甚至有时极低剂量的高致病菌会导致死亡。因此,生物气溶胶的快速检测和对生物威胁的实时监测至关重要。作为其中重要的环节,现阶段所采用的的采样器都流量过小,或者需要外接电源而不能便携,难以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
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D≤2.5μm,PM2.5),由于其在大气进程和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与其相关的研究至今一直倍受关注.PM2.5 颗粒包含多种化学成分,此外,大量过敏原和微生物化合物等生物组分,也存在于大气颗粒物中,许多特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已表明具有潜在毒性[1,2].我国 PM2.5 主要分布京津河北经济区,东北三省,四川盆地等人口密集地区,已经严重影响公众身体
生物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组成部分,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过敏和致毒反应[1];其暴露风险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中。空气中极少量的病原菌就可以引发呼吸系统感染等不良健康效应。因此,对环境中的生物气溶胶进行富集检测并对其暴露风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将便携式大流量采样器与四通道大气颗粒物智能采样仪进行采样过程对比,对便携式大流量采样器的富集效率进行探讨;用便携式大流量采样器对三种不同典型环境生物气
生物气溶胶作为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由颗粒物形式的液体或固体生物成分相对稳定地分散在气体中所形成的悬浮体系[1].生物气溶胶具有独特的健康效应[2],包括过敏反应、呼吸道感染、毒性反应等,是大气颗粒物健康效应的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但目前我国对于生物气溶胶及其健康效应和暴露风险的关注和研究比较欠缺,国家标准[3]中的相关规定也低于国外或香港等地区推行的同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