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国到秦汉历史转型的新思考

来源 :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lu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转型时期,用清人顾炎武的说法,是古代风俗大变的时期,人们经常引用他关于“周末风俗”转变的那段经典之论:《春秋》终于敬王三十九年庚申之岁,西狩获麟。又十四年,为贞定王元年癸酉之岁,鲁哀公出奔;二年,卒于有山氏。《左传》以是终焉。又六十五年,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之岁,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又一十七年,安王十六年乙未之岁,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又五十二年,显王三十五年丁亥之岁,六国以次称王,苏秦为从长,自此之后,事乃可得而纪.自《左传))之终以至此,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汉,此风未改,故刘向谓其‘承千岁之衰周,继暴秦之馀弊,贪饕险波,不闲义理。’观夫史之所录,无非功名势利之人,笔札喉舌之辈,而如董生之言正谊明道者不一二见也,盖自春秋之后,至东京,而其风俗稍复乎古,吾是以知光武、明、章果有变齐至鲁之功,而借其未纯乎道也.自斯以降,则宋庆历、元右之间为优矣。嗟乎,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余之所以斥周末而进东京,亦《春秋》之意也。
其他文献
婚姻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婚姻是基于天地阴阳之理,顺男女自然之性,为国家社会之渊源。《自虎通.嫁娶》称:“情性之大,莫若男女;男女之交,人情之始,莫若夫妇。”对此社会学,历史学都颇多关注,关于婚姻的话题,文学作品更是不厌其烦,不胜其数。传统社会中的婚姻规则早为人们所熟知,中国古代是一个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贞洁操守要求极繁。未婚从父,嫁后从夫,夫死从子。归结
有关近代中国妓女检治概况已经出现在上海妓女研究的著作中,为我们勾勒出妓女检治在妓女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无意于对妓女或妓女制度进行研究,笔者试图从社会史和医学史的角度,通过描述清末以来北京市政当局妓女检治的制度沿革,了解妓女检治的运作,从而了解为何其承担了性病防治的角色,及其社会意义。妓女检治制度诞生于近代西方社会,伴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一方面具有维护民族国家健康的背景,另一方面又有殖民医学的色
在武昌起义爆发前后同时成为革命打击目标和清政府替罪羊的盛宣怀,却在民国成立后不久收回了被查没的家产,实在是颇为戏剧性的一幕。就连鲁迅先生都在一篇题为《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的杂文中特地提到:“民元的时候,说盛宣怀是第一名的卖国贼,将他的家产没收了。不久,似乎是二次革命之后,就发还了。那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袁世凯是‘物伤其类’,他自己也是卖国贼”。
会议
会议
明朝嘉靖时期御倭战争的胜利,历来归功于广大军民的奋战,以及戚继光等抗倭将领的努力,很少有人言及嘉靖皇帝在其中的作用。笔者认真考察御倭战争的全过程,认为嘉靖皇帝坚持军事打击的方针,以及注意发挥胡宗宪、戚继光等将领的作用,也是战争得以获胜的重要因素。这对全面认识和了解明代御倭战争的历史,是十分有益的。
从1996年我们整理出版了张居正的《帝鉴图说》之后,又陆续整理出版了《张居正讲评皇家读本》(1998)、《张居正讲评、、皇家读本》(2007)、《张居正讲评皇家读本》(2007年)、《张居正讲评皇家读本》(2009年)共七部,在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国学的浪潮中,颇受读者欢迎。
在明代的制度中,建言会议是明代议政制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以往一直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它是礼部主持且定期举行的由各衙门堂上官参加的专门讨论国家政策及执行情况的会议,明代许多政策的制定及调整,就是根据建言会议的结论做出的。
明代的宗室分封对有明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宗禄问题,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宗室犯罪问题。关于明代宗藩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同仁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多,对于宗室犯罪的探讨,近十年来,也出现了一批成果。通过宗藩犯罪问题的研究,一定程度揭示了明代宗藩的弊政以及宗室对社会的危害,但涉及宗室犯罪的惩治和罪宗管理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对宗室重犯问题的惩处和管理。更
张廷玉《明史·地理志》是官修正史地理志的上乘之作,向以体例严谨、详略得当、断代色彩明显而著称。但金无足赤,其中的疏漏讹误亦在所难免。以《地理二》为例,中华书局校点本、黄云眉《明史考证》已经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经据有关史料校读考证,中华点校本之相关讹误仍有数十处之多。今按原书顺序列出考订,希望能对《明史》的益臻完善以及研究者利用史料有点滴帮助。所引志文皆标注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4月第一版页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