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型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当代中国人文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如不能同时实现自身的研究范式的全方位转型,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就终将沦为泡影.然而,在学界对究竟何谓"学术"这一基本问题都缺乏某种自明性的共识的前提下,如何着手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型呢?据此,文章采取一种本源性反思的方式,从学人与学术、学术与社会、学术与生命等角度,尽可能地趋近了"学术"的义蕴.介绍了当代中国学术的多重
【出 处】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型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当代中国人文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如不能同时实现自身的研究范式的全方位转型,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就终将沦为泡影.然而,在学界对究竟何谓"学术"这一基本问题都缺乏某种自明性的共识的前提下,如何着手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型呢?据此,文章采取一种本源性反思的方式,从学人与学术、学术与社会、学术与生命等角度,尽可能地趋近了"学术"的义蕴.介绍了当代中国学术的多重面向与多歧走向,分析了“学术”观念的论争及其自明性缺失,从学术史的内部敞现“学术”的本来属性,探讨了“学术”观念的重构与学术史反思的问题域。
其他文献
文章二十世纪文学史写作中反映论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作了描述,并将这一观念的形成与我国文学传统中的某些现实主义思想作了区分.文章以《诗经》为个案,揭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观念的变化是如何渗透到具体的作品批评中的,并且又是怎样从传统的阐释转换到反映论界面的阐释.
从叙事伦理角度来考察小说的叙事空间,可以从空间设置和空间与人物的关系两个层面来展开.就空间设置而言,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虚幻空间,都表达了叙事主体的伦理取向;就空间与人物的关系而言,和谐性空间、背离性空间、中立性空间都体现出人物对空间的某种伦理态度.文章结合古典小说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具体阐述.
把浪漫主义文学与"革命"简单联接在一起,无法准确地说明一场极为重要的文学变革的丰富内容与深刻变革.弗莱认为只有视浪漫主义为对旧的基督教神话模式的第一次重大改变才能充分理解浪漫主义.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对弗莱的浪漫主义研究中的某些核心观念做出解读,试图展示弗莱如何把他的批评体系与具体文学现象结合在一起,并总结弗莱浪漫主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921至1922年间,朱自清发表了《民众文学谈》与《民众文学的讨论》.这两篇文章作为朱自清文学思想的起点,对于理解朱自清的人生史与思考史具有本源性意义.朱自清在现代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鉴赏权"与"鉴赏力"的命题.这一思考超越了新文化运动中"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二元对立式文化假设,以同时包容"人生"与"文学"的方式,深刻触及了理想文化秩序的构想与民众文化主体性的自觉等问题.
文化寻根作为新时期最有成绩的一次文学思潮,虽然影响很大,但问题同样十分明显.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并不完全是从独特感受出发的文学创作;也没有拿出新颖可行的文化理论.所以文化寻根的问题既表现在文化理论上,也表现在文学创造上.而这也涉及其文学史上的评价和地位问题.
徐懋庸三十年代陆续写成并合集出版的《街头文谈》、《文艺思潮小史》、《怎样从事文艺修养》等集中地反映了他对文艺理论问题的基本看法,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唯物论的文艺思潮观,初步形成了个人特色的文学理论的基本体系.
通过对二十年文论话语的深刻检讨,会发现此起彼伏的话语论争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学说的浪漫意旨下掩盖的虚妄逻辑:价值判断虚无,文论指向漂移.回顾二十年来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中国话语"的状况,以"失语说"、"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例加以申说,对当下文学理论研究的最大启示就是应该重新回到文学,回到文学创作实践本身,从作品中发掘文论话语,从创作中寻找文化价值,才是今天反思二十年文论话语的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以样态性范畴为例考察范畴借鉴的可能性,以理论性范畴为例考察范畴生成的可能性,以及将标志性范畴、样态性范畴和理论性范畴整合成系统的相关问题。范畴整合是将相关范畴结合起来以形成理论体系的过程。任何理论体系都包含一定数量的范畴,其核心范畴成为该理论的重要标识和主节点,其它范畴充当该体系在观念网络上的一般节点。在数码艺术理论体系中,各种范畴本身依其外延的大小而处于一定的梯级,又依其内涵的特点而相互
晚清之季,浸润了传统中国族别意识影响的西方民族主义促发和完成了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在这一时期的撰述和社会活动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这为他们后来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铺平了道路.民族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成时的思想动力背景与现实境遇任务,民族性自然地成为后者解析文艺时与阶级性并行不悖的考察维度和价值诉求.然而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和俄苏马克思主义
钱钟书的文学研究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论话语,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如世界眼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等.钱钟书文论话语对于异域资源与本土资源平等看待,将中、西、印三种类型的文化和文学连类并举,存同辨异,就好像搭建戏台的是中国典籍和古典诗歌,而戏台上唱戏的则是中外众多经典着作,体现出一种世界眼光.钱钟书文论话语有意识地突破理性观念和学科体系观念的封闭和固化,在形式上选择以偶感随笔式的札记为着作方式,在内容上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