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媒体进入艺术领域,媒介研究也逐渐成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中的热门话题。实际上关于艺术媒介的讨论从古希腊时代起便散见于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由于时代局限和艺术世界的纷繁复杂,过去的艺术媒介研究存在诸多分歧,就艺术媒介的界定便出现了工具说、材料说和符号说等不同观点。这些分歧主要是基于艺术媒介的不同形态,具体来看艺术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多种媒介的参与,有的媒介主要用于艺术构思与创作
【出 处】
:
“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暨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媒体进入艺术领域,媒介研究也逐渐成为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中的热门话题。实际上关于艺术媒介的讨论从古希腊时代起便散见于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由于时代局限和艺术世界的纷繁复杂,过去的艺术媒介研究存在诸多分歧,就艺术媒介的界定便出现了工具说、材料说和符号说等不同观点。这些分歧主要是基于艺术媒介的不同形态,具体来看艺术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多种媒介的参与,有的媒介主要用于艺术构思与创作环节,有的媒介主要用于艺术传播与接受环节,有的媒介显现于最终的艺术作品中,有的媒介在艺术作品完成之后则隐匿了其存在的痕迹。根据媒介的不同形态及其所承担的具体功能,我们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艺术媒介概括为材料型媒介、工具型媒介、载体型媒介和符号型媒介等四种基本类型,四种媒介在形式和规则上的不断组合变换推动了艺术的一次次革新。
其他文献
“电影美学”概念的紊乱由来已久,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中受到大量“泛美学化”现象冲击的因素。特别是将“美”、“美的”、“审美”与“美学”混为一谈,不仅在电影美学研究中常见,也致使传统美学界乃至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很大影响。今天,“泛美学化”现象已无处不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不过,它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意义,消解了深度,但也助推了电影的工业化、数字化发展,使得电影的音画效果更精致、更奇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在中西古今撞击交汇的特殊历史图景中,所创化涵成的系列概念范畴、学说命题、思想精神等,体现了中华学术文化独特的人文性、泛审美性、诗意性、践行性等特点,是世界人文学术景观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学理和方法、理论和思想,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美学、文化等建设和中西文化文明的对话互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独特的启益。我们应在加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推进相关优秀资源的对话传播,推动其
在人地关系视域中,艺术即媒介。一方面艺术作品在建构过程中,让地理环境进入到作品之中,形成了艺术的鲜明个性之——地域性。另一方面当艺术成为人与环境关系的媒介时,在地化成为艺术创作和产业的策略,为经济增长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空间。
中国传统节俗内涵的形成,受到中国文化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国人的早期时空观念和阴阳理念,对节俗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节日中的一些活动和事项,与时空阴阳观念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古代的太阳历、太阴历和北斗七星坐标及物候变化均属于时间观念系统,而二十八宿、十二次、明堂方位等则属于空间观念系统。除了这些自然现象所构成的时空系统外,《易传》的后天八卦以及稍后形成的十二辟卦思想又构成一个《周易》的时空系统。分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是中西方艺术理论的共同主张。本文通过诗之“声”与画之“声”的比较,认为诗之“声”不是诗的本体性特征。如果诗不被吟诵,自然不会有声,而绘画在表现“声”方面并非无所作为。对于画之“声”,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画学文献中,还是在现存的画迹中都不乏见。山水画之“声”,花鸟画之“声”,人物画之“声”,其实都是画家所表达的“心声”。画之“声”需要用心来体悟,此为“观声”是也。艺术理论需要“
电影的诞生让埋头文字阅读的人们重新关注图像叙事。电影作为视觉叙事艺术,为图像与文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生成场域,并创造了一种专门为屏幕提供故事的文本创作——“Screenwriting”。“Screenwriting”的出现重构了图像与写作的关系,将“写-读”创作转变成“写-看”的创作。在多屏共生的数字媒介时代,“Screenwriting”的涵义在电影的实践与剧本的创作中被“结构”与“完善”,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人文学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艺术学。中国的艺术学与西方以“美学”为代表的艺术哲学学科构架不同,其艺术观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艺术与生命的同步,超越物质化所是。从中国艺术观念的本土化出发,通过对艺术观念产生与发展的梳理,发现中西方艺术观念的不同,思考艺术在后现代语境,特别是在当下融媒体技术背景下,如何发展的问题。继而不再停留在理论中谈艺术观念,而
媒介的发展历程使人的主观重心从兴趣、意象逐渐转移到身体感官上。技术跃进的同时,社会公众的观念被稀释和多元,个人的意志成为当前社会最受关注的一面,个人身份也一概被模糊成消费者的身份。在多极化、全球化的艺术观赏中,互联网下的自我狂欢加剧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所带来的泛化的娱乐和艺术观念可能引起学者对“艺术终结”悲观事实的遐想;另一方面,新的媒介体系也必定为艺术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新活力和新理念。
随着媒介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不断渗透,也导致了艺术领域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变得含混、复杂和多样化,不再像传统艺术的分类那样具有确定性和单一性,同时艺术品自身的创造和传达形式也变得陌生难解,甚至人们审美接受的趣味与方式也发生了嬗变。因此从艺术内涵的界定、艺术边界的打破、媒介变革对艺术形式影响,以及视觉影像文化的霸权等关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介变革对当代艺术发展和受众审美趣味产生的影响,以促进对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艺术变革,特别是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无论是传统型艺术——音乐、戏剧、绘画等,还是由现代技术文明直接“创造”的影像艺术、网络艺术,技术的迭代发展,引发媒介的变革,并深刻影响着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本文通过观照媒介变革影响下的一系列艺术现象,试图总结出在“未来已来”的当下,技术与媒介变革如何不断参与艺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