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介绍了放大胃镜在对胃黏膜的观察与应用,包括正常胃粘膜的放大观察,慢性胃炎和溃疡瘢痕的放大观察观察
3、早期胃癌的放大观察与诊断
【机 构】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510515
【出 处】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放大胃镜在对胃黏膜的观察与应用,包括正常胃粘膜的放大观察,慢性胃炎和溃疡瘢痕的放大观察观察
3、早期胃癌的放大观察与诊断
其他文献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特征,是多种病因导致肝硬变的病理基础.刘树农老中医指出,"肝阴虚、湿热之邪留恋及络脉瘀阻,实为肝硬化所共有的三个基本因素,而此三者,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太白楤木是陕西省秦岭山区的一种特有中药,具有清热祛湿、活血散瘀、补阴虚之功,其功效符合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辩证论治原则.以NIH3T3细胞作为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的替代模型,探讨
安胃汤是在全国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林沛湘教授治疗慢性胃病验方基础上组方而成,临床疗效显著[1].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该方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愈合时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提高慢性胃溃疡愈合质量的作用机制.
根据消化性溃疡(PU)发病机制的"天平学说",PU的治疗应在祛除攻击因子的同时,注重增强粘膜的防御功能.许多研究表明,用胃粘膜保护剂治疗,不但能取得与雷尼替丁相同的溃疡愈合率,而且具有较之更低的溃疡复发率[1,2],提示粘膜防御和细胞保护对治疗PU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医中药的保护胃粘膜、提高胃黏膜屏障和溃疡复发率低的特点[3,4]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动物实验显示中药"胃忧愈"有促进胃粘液分泌作用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 Ulcer,DU)属中医"胃脘痛"、"吐酸"范畴,是临床的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关于DU中医证型问题我们查阅了近10年来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检索了相关文献并加以整理.文章总数760篇,病例总数约67651例,发现DU证型达16种之多.一家分型最多者如王慧珠将DU分为脾胃虚弱、肝胃郁热、寒邪客胃、肝气犯胃、胃阴亏虚、瘀血停滞、脾胃虚寒、脾胃湿热、饮食停滞9型
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尚无特异治疗方法,近年临床实践显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疗效(1),我们收治慢性胃炎患者153例,其中的7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76例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本文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了介绍。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superficialgastritis简称CSG)是最常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病情缠绵,易反复发作,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屏障破坏、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等有关.为了研究胃幽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综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对7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本文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了介绍。
1999年6月至2004年8月共行鼻胆管引流并清热利胆中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51例次,疗效满意,本文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了介绍。
1999年6月至2004年12月共行乳头小切开术并利胆排石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253例次,疗效满意,本文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了介绍。
近年来研究发现NF-κB、ICAM-1过度表达在各种肝脏炎症、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3).百塞诺为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对刀豆蛋白A引起的小鼠肝细胞核DNA损伤也有保护作用.本文旨在探讨百塞诺对CC1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与肝组织中NF-κB、ICAM-1表达的关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期状态之.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本病的临床表现为胃脘痞满,即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痞满、堵闷、食后加重或兼见胀痛等症状为主症,口舌干苦和乏味,甚则脘中隐痛、灼热嘈杂、全身乏力、贫血消瘦.现代医学对CAG的组织形态学、病理学和相关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入,但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研制了治疗CAG的平胃康胶囊,经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