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慈恩宗对外道的批破

来源 :长安佛教学术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985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识学出自佛陀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成为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佛陀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慈氏、无著、世亲三位菩萨的大力弘扬有关。于此期间,经过了部派佛教时代,和中观学派时代。一般说来,唯识主要依据的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唯识的根本论典,则是《瑜伽师地论》。但此论体系庞大,有一百卷之多,难以诵读。因此,世亲著《唯识三十论》。提纲挈领的讲述其唯识道理。
其他文献
@@虽然我们先在的认知一切境相都是由心识所变现,而究其变现之方式则迥然不同。在《成论》中,区分了二种识变:“有漏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初必有用,后但为境。”至于对此如何解释,在奘师门下的基、测二师则有不同。
会议
@@域外华严思想向中国的传播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作为一种外来的异质文明,华严思想在传人中国的过程中既受到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有意和无意的抵制,也受到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提供的丰厚土壤的默默滋润与培育,呈现出和平友好、宽容互补、磨合适应、共处同进的文明交往历程,在完成外来文化输入中国的同时,既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也成就了中印文明交往的特殊模式,为整个人类的文明交往提供了一个成功的
会议
@@ 僧叡(约354-约420).关中四杰之一,先师承道安,27岁便开始译经,后师罗什,寿六十七。他直接参与、帮助鸠摩罗什翻译经典,罗什重要经典之序言大多出自僧龊之手。长安罗什僧叡人才济济,其中能够直接与罗什对话并为其经典作序之人非同一般,由此足以见得僧叡于罗什僧叡地位之高。
会议
@@在中国佛教史上,长安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仅就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言,前后秦及西魏北周统治者建都长安时都曾大力弘扬佛教,将长安建设成当时北方的佛教中心。至隋唐时代长安成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佛教中心,中国各宗派多兴起于长安,如华严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因此,研究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长安可以作为一个典型地区加以考察。自五世纪三十年代至六世纪中期的一百多年中,史传中对于长安佛教的记载较少
会议
@@洪州禅影响之下,佛教佛性思想的变得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又较复杂的禅宗戒律变为简单化,所以把达摩“凝住壁观”的禅法变成了个人的日常生活。这一系列的洪州禅特点,无疑最能迎合那些既有出世之想,又有人世之情的士大夫的精神需求。从此,禅宗不仅从山林大踏步进入市井,而且昂首进入市朝。我们从史书和禅宗灯录来看,随处可以看到当时鼎鼎大名的士大夫们与洪州禅的紧密关系。其代表性的人物有庞蕴、裴休、白居易等。
会议
@@长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位于陕西省黄河流域,即今之西安市。然就佛教的概念而言,有小长安、中长安、大长安之说。所谓大、中、小之分,小长安指长安县及终南山脉;中长安指过去之西安府,泛指今天西安市所辖区域;大长安,实际上即现在之陕西省之全部。自汉至唐一千年之间,长安为西汉、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之首都,在其他朝代,则为重要城市。在隋、唐朝代之佛教,系于国家强力庇护之下而兴盛,故长安在我国佛
会议
@@觉囊教派的“他空见”哲学观点,源于释迦牟尼佛生前的第三次讲经说法,即所谓“三转法轮”。初转法轮为小乘经典,二转和三转法轮诸经典虽同为大乘经典,但二者亦有区别,前者主要开示作为世俗、胜义二谛的诸法为自性空;后者则阐述世俗谛虽自性空,而胜义谛总是他空,并且恒常不变的道理。这种他空的道理是佛陀针对殊胜对机所说的诸法法性远离生灭戏论的最深奥的空性,其超越一切思议言说境界的究竟义,为最上乘的了义说法。这
会议
@@从古至今,对“烦恼即菩提”这个命题的误读甚多,乃至得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另类言行。尤以今天讨论佛教的现代性和世俗化,往往陷入东晋僧肇所言“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的吊诡困境。乃至产生慧远所言“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的结局。过于坚持佛教的原则性,很难为大众所接受;若过于随顺众生的根性,则导致了佛教的异化。在物质主义盛行、贪欲被极端放大、众生烦恼盛行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众
会议
@@隋唐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上形成了重要的八大宗派,其中,产生于长安文化重要区域内的道宣创立的律宗是唯一一个以律藏为主要经典而建立的佛教宗派,道宣本人亦因此通常被人称为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在中国佛教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他开创了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更重要的是道宣律师本人还是一位博学多闻、著作颇丰的佛学家、佛教史家,他留给了世人大量的佛教著作。即使在当时,道宣律师就已经与从印
会议
@@众所周知,世界逻辑之源有三:古希腊(西方逻辑)、先秦时的中国(名辩)、古印度(印度因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西方逻辑、印度因明和中国名辩相互激荡,在中国逻辑史上出现了空前的逻辑比较研究的局面。其中既有名辩与逻辑的比较研究,也有名辩与因明、逻辑与因明以及三种逻辑传统之间的比较研究。这三种不同的逻辑形态在中国的文化舞台上交汇,是世界逻辑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学术现象,也给中国学者提供一个比较逻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