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对山东省典型植保站临清站1990—2004年逐年棉铃虫各主要危害代的累计卵量、发生程度等历史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的分析,寻找出与棉铃虫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气象条件,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建立各代棉铃虫累计卵量、发生程度等的中短期气象等级预报、预测模式。并对2004和2005年的棉铃虫发生情况进行预测检验,效果良好,为棉铃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
【机 构】
:
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东省莒县气象局,莒县 276500 安徽省界首市气象局,界首 2365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山东省典型植保站临清站1990—2004年逐年棉铃虫各主要危害代的累计卵量、发生程度等历史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的分析,寻找出与棉铃虫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气象条件,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建立各代棉铃虫累计卵量、发生程度等的中短期气象等级预报、预测模式。并对2004和2005年的棉铃虫发生情况进行预测检验,效果良好,为棉铃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2004年8月27-29日发生在我省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确立了另一种较典型的辽宁区域性暴雨模式,并揭示了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基本径向速度等产品对我省短时强对流天气预报的指导意义。
本文利用台湾北部民用航空局中正机场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9月10日发生在台湾海峡北部的一次弓形回波及伴随的中尺度涡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雷达回波显示,该弓形回波呈东北西南走向,在对流区南侧首先形成低层内向喷流,加强弓形回波南侧回波强度,并逐渐形成气旋式强回波区,呈钩状,并伴有一直径约10公里的中尺度气旋式涡旋.进一步利用地基风速轨迹显示法估计该涡旋在成熟期间切向和径向速度特征,发现最大切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实测资料以及GMS-5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发生在2001年7月26-27日山西省晋中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和准地转Q矢量以及湿Q矢量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是在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即发生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低涡切变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东移发展的地面强冷锋是造成此次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而冷锋云系中新生、发展的中-β尺度暴雨云团是造成这
通过常德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一次综合故障的原因分析、隔离定位、和排除,表明天气雷达的诊断和维修要综合应用故障指示灯、故障报警、雷达性能数据,采用相关软件工具和硬件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在诊断和维修过程中,运用合理方法和技巧可缩短故障排除时间和提高解决故障的能力;本次综合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也表明掌握雷达系统的3个标定原理、本质和信号流程可更有效、更准确地进行故障分析和隔离定位;从该次故障还得出一个启示,定
利用太原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资料和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6年4月11日发生在山西省的一次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应用EVAD技术,定量计算垂直高度层的平均散度和平均垂直速度,并分析平均散度和平均垂直速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以及与降雪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2.5km以下始终维持一个较强的上升气流,是强降雪维持的基本动力条件;整层出现辐合上升运动、且强上升速度中心的高度随时间的演变逐渐下降,同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产品在制作出精细化的临近和短时预报的作用,本文选取了江西8次典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从七个方面对冰雹大风和短时强降水两类强对流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应用强中心回波的最大值及其伸展的高度、弱回波区(WER)或有界弱回波区(BWER)、三体散射长钉、垂直积分液态水、-20°C层的高度等都能有效指导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为两类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提供预报指标.
本文利用位于河北新乐的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速度回波、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组合反射率、冰雹指数、中气旋、风廓线等)产品,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冰雹、强风、大范围较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从中得到了不同类型天气的多普勒雷达指标,为今后这类天气的预报利用多普勒雷达识别提供参考依据。
2005年6月14日夜到15日凌晨受一个生命史达4小时之久超级单体影响,安徽东部出现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MM5、地面遥测和高空天气图等资料分析,试图揭示本次过程的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风雹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在东北低涡下,高空前倾槽与地面辐合线有利的大环流背景下,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影响所致。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1948~2007年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600站1960~2007年逐月降水资料和山西省1960~2007年65个测站的逐月、逐日降水资料。通过确立850hPa112.5E经度上候平均的θse=340K和候平均的经向风为南风、并且南风风速≥2.5m/s等值线同时通过35N的日期作为山西省夏季风建立的时间,以θse≥340K的持续候数与平均持续候数相比的标准化
利用NCEP/NCAR数据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析了中国近海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并对各海区的潜热和感热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黄、东海不论是潜热还是感热,其变化特征基本为冬季为最大值,夏季为最小值;渤海潜热通量值是秋季最大,春季最小,而其感热通量值则一直较大,且变化较小;南海潜热通量的在冬季和夏季都较大,感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