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油管一体化压裂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工厂化应用

来源 :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hig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储层纵向上交错叠合发育,一井多层比例高,近年来以丛式井组开发方式为主.为进一步提高苏里格气田整体开发效益,充分利用井组开发优势,创建了新型丛式井组压裂作业方法,包括连续油管分层压裂技术(连续油管关键工具+安全作业配套技术)、丛式井组一体化作业模式(通洗井一体化、射孔压裂一体化、排液生产一体化)和压裂液返排液再利用技术(压裂液供、储、配、收循环模式).现场规模应用121口井,压后单井初期日产量较对比井提高17.4%,压裂作业效率较常规作业模式提高1倍以上,提产提速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通过开展不同温度下陇东地区4个集输站点原油乳状液黏度、原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固体颗粒含量等物化性质进行分析,明确了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物化因素.随着温度由40℃降至20℃,原油乳状液的黏度也相应增大了12~17倍,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时间延长,脱水率降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原油乳状液中分散液滴的粒径越小,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越强;沥青质含量越高,原油乳状液稳定性越强.但是,胶质的存在会影响沥青
P油田位于渤海东部海域庙西北凸起,是国内发现的首个大型中生界花岗岩潜山油气藏,然而由于储层受风化溶蚀,构造等多种作用改造,裂缝发育成因多样,非均质性强,对其表征难度较大.为此针对P油田提出了一套花岗岩潜山储层裂缝精细表征方法.首先,从储层成因分析入手,确定了影响裂缝发育的3大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裂缝分为3种成因类型,针对不同的成因类型,建立相应的裂缝分布趋势体模型;以井点统计的裂缝特征参
长庆油田CO2驱工况复杂,主要表现在严重的腐蚀及腐蚀与结垢共存问题.研究合成适用于CO2驱腐蚀环境下的缓蚀阻垢剂,对长庆油田CO2驱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验室常压合成方式,优化筛选CO2缓蚀剂中间体,采用嫁接阻垢基团的方法,制备出适用于CO2驱腐蚀环境下的缓蚀阻垢剂.室内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缓蚀阻垢有优良的阻钡锶垢性能,同时能够有效抑制CO2驱工况环境下的金属腐蚀,可满足长庆油田CO2驱油与
暂堵压裂是在压裂过程中实时加入暂堵剂,暂堵老缝或已加砂裂缝,通过破裂压力、裂缝延伸压力的变化使流体发生转向,从而造出新缝.研发了一种刚性、可降解暂堵剂,密度为1.1~1.3g/cm3,承压强度大于52MPa;该堵剂在储层温度条件下48h内失去力学强度,适宜温度30~90℃的储层.采用该暂堵剂在长庆油田完成13口井的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措施初期单井日产量由0.97t提高至2.43t,平均单井日增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苏里格、神木等致密气田已实现规模开发,致密气产量达到天然气总产量的2/3,展示了致密砂岩气藏开发的巨大前景,也揭示了致密气藏的复杂性及开发面临的重重困难.以苏里格气田为例,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静态参数与动态参数评价结果差异大、评价采收率高而区块采收率偏低、剩余储量规模大但有利区储量明显不足等.建立能够反映气井生产特征的储层综合分类方法,评价不同类型储层储量规模,是深化气藏认识、合理
苏里格气田由于储层致密,有效砂体规模小、空间叠置模式多样,非均质性极强,目前井网储量动用程度不高,气田采收率低(目前仅36.6%).基于密井网试验区,通过以有效砂体量化表征为核心的储层构型精细描述和以干扰试验为基础的储层连通性评价研究,明确了储层有效砂体规模统计学规律,进而结合产量不稳定分析,量化了干扰概率与井网密度的关系,构建了辫曲河储层知识库,形成了以“基于地质知识库约束的储层构型精细描述与建
大庆长垣东部扶杨油层为低、特低渗透油层,地质条件复杂.针对扶杨油层的地质、开发特点,在原剩余油类型基础上将剩余油类型细化,将平面干扰与井网控制不住型剩余油细分2个亚类,新增平面干扰Ⅱ型、井网控制不住Ⅱ型.通过对典型区块的解剖,明确扶杨油层分类区块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为油田下一步精细调整提供指导作用.
目前长庆气田已大面积实施泡沫排水采气、柱塞排水采气、速度管柱排水采气等多项工艺措施,并开展了涡流工具等新型排水采气措施的先导性试验,但由于各项排水采气工艺缺乏必要的实验平台而无法有效实现参数优化与效果验证,这已成为困扰气田后期开发、持续生产的重要难题.在已建成试验井、储气井基础上,进行排水采气工艺实验系统研制,主要包括井下多点测试系统、地面气水精确注入系统、返出随流体分离计量、循环利用系统、井筒流
井网完整性是决定气田采收率的关键因素.针对靖边气田碳酸盐岩岩性气藏低渗、薄层、多层发育的特点,开展干扰测试、生产动态分析、压降曲线分析和气井泄流半径评价,落实气藏井网系统完整性和剩余储量分布.结果表明:主力产层平均单井控制半径为1.3km,井网基本完善;其他5个次产层平均单井控制半径为0.2~0.6km,井网不完善;剩余储量主要分布在次产层、沟槽边部和局部致密区.该研究形成了已开发多层系岩性气藏井
为了准确表征压裂水平井水平段有限导流能力,模拟水平段中气水两相流的压降情况,考虑裂缝径向人流对流动形态的影响,分别建立不同流动形态下的微元段压降计算模型.同时根据流体力学理论,考虑壁面摩擦和流体径向人流的影响,建立压裂水平井气水两相产能模型.联立产能模型和水平段压降模型,推导出低渗透压裂水平井气水两相产能耦合模型.该模型通过数值分析求解方法得出气井沿水平井筒方向上的压力及人流量分布,为低渗透气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