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槟榔(Areca catechu L.)为棕榈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是海南省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也是国家重要的南药资源之一,槟榔种植业已成为海南省热带作物产业中仅次于天然橡胶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据海南省农业厅统计,截至2013年全省槟榔种植面积已达136.33万亩,收获面积90.24万亩,鲜果产量近90万t(干果约22万t),槟榔产业收入占海南省农民人均收入比重达到12.77%,成为海南农村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槟榔黄化病是一种由植原体引起的毁灭性的传染病害,目前文献资料报道全球仅在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海南的槟榔种植区发生为害。据省林业厅森防站2012年年初步调查统计,黄化病在海南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保亭、定安、乐东、五指山、琼中、屯昌等10个槟榔种植市县都有发生,发病面积达5.1万亩,发病地区及面积仍在不断扩大,严重威胁着海南省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下游相关产业的生存发展。本研究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槟榔黄化病进行了研究,发现田间槟榔黄化病存在黄化和束顶2种症状类型;通过大田调查、电子显微镜观察、四环素族抗菌素注射诊断、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等研究确定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的病原是植原体,并明确了病原的分类地位;在病原鉴定的基础上,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槟榔黄化病植原体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体系;针对病害早期发病症状极易与槟榔树生理性黄叶相混淆,将病原检测和田间症状识别相结合,建立了槟榔黄化病监测技术,并构建了海南省槟榔黄化病疫情监测预警信息平台。槟榔黄化病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剂可防治,只能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植保方针,根据植原体病害的发生特点,针对黄化病发生程度不同的槟榔园,提出了不同的防控策略,集成建立了以加强病害监测及时清除田间发病植株和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为核心,以槟榔黄化病防控为主,同时兼顾提高槟榔产量和增加土地效益为目标的槟榔黄化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具体来说:重病园以全园清除后重新种植无病槟榔种苗、加强病害监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养以增加土地收益为主;中轻病园以病害监测及时清除发病植株、加强肥水管理、林下种养结合和防控有关害虫为主;未发病园以病害监测和种苗检疫、加强水肥管理、林下种养结合和防控有关害虫为主。该项技术体系的集成应用将有效控制海南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黄化病为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保障海南槟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