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足踝外科、运动生物力学对扁平足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扁平足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然而,目前国内对于扁平足的治疗手段尚集中于矫形鞋垫等矫形器或外科矫形治疗,缺乏相应的运动康复理论与方法。与之相对应的是,短足训练(Short Foot Exercise,SFE)是由康复之父Vladimir Janda提出的一套扁平足运动康复训练方法,是指在前足与后足不离开地面的前提下,通过尽力收缩足底肌群以将跖趾关节沿着地面向足跟方移动以缩短足内侧纵弓(简称"足弓")并向上拱起足弓,从而训练并强化足底固有肌群的力量以主动维持足弓的形态。经过MRI检查和对比,SFE对踇展肌的激活程度高于其他足弓功能训练方法。也有研究证明SFE在激活踇展肌、提高踇展肌力量和提高足内侧纵弓角上有比屈趾运动更好的效果。但是,因为足弓和足底固有肌群在足底,训练者无法对其进行视觉观察,即固有反馈弱,因此SFE难以学习和掌握。而视觉反馈(Visual Feedback,VF)可在康复训练中提供正确的姿势、动机并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沟通,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并且还可以更快的纠正错误动作以形成需要的动作模式。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1次SFE和视觉反馈下的短足训练(SFEVF)对足弓形态和功能的即时影响,从而为扁平足的康复训练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随机招募110名18-30岁山东体育学院大学生并使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进行扁平足筛查和足底压力分析(Plantar Pressure Analysis,PPA)的前测,最终共纳入32名足弓指数(Arch Index,AI)提示扁平足的大学生(女生:19人、男生:13人、年龄:22.7±1.7岁、身高:168.4±9.1cm、体重:71.6±13.5kg、BMI:24.5±3.9、足弓指数:31.1±1.7)。随后使用Excel 2010随机分组功能将32名试验对象随机分为短足训练组(SFE)和视觉反馈下短足训练组(SFEVF)。实验流程:于3月25日,由同一操作者对实验对象进行足弓拱起测试(Doming Test,DT),之后分别进行1次SFE或1次SFEVF并在干预后立即进行PPA和DT,以考察干预的即时效果。实验仪器:PPA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RSScanInternational,Belgium);DT采用microFET?3便携式肌力测试仪(Hoggan Scientific LLC,USA)并且参考先前研究自制一套木质固定架以固定测力仪从而以固定法实施DT;SFEVF采用自制视觉反馈足弓功能训练仪:基于光在玻璃内的受抑全内反射原理,通过足底接触钢化玻璃的程度控制反射光与透射光的比率实现足印可视化,即足印箱可产生清晰的足印迹并且其亮度与足底压力成正比——以通过不同的亮度水平反馈足底压力和足弓形态;通过摄像头和软件将足印形态实时提供给实验对象以实施SFEVF。干预流程:实验对象观看统一的短足训练指导视频并采用端坐位以单侧下肢的体重作为训练负荷并以每侧训练3分钟、每次重复等长收缩5秒钟、约连续收缩30次的方案进行一次训练;关于SFEVF,实验对象采用于短足训练组一致的训练方法和方案在视觉反馈足弓训练仪上进行一次训练。使用SPSS 23.0进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wo-way repeated-measures ANOVA)并将分组变量(SFE组、SFEVF组)设为独立自变量,将时间变量(干预前、干预后)设为重复自变量以考察两个自变量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如果两个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性交互效应(P<0.05),则使用邦弗伦尼(Bonferroni)调整的事后检验,进行组内和组间数据的两两比较。将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研究结果:经数据统计,反映足弓功能的DT没有显著性的交互效应(P>0.05),但具有时间主效应,即SF组和SFEVF组干预后试验对象的DT均出现显著性改善(P<0.05),但是没有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反映足弓形态的AI具有显著性交互效应(P<0.05),随后进行两两比较:通过组内前后对比干预后SF组的足弓指数没有显著性改善(P>0.05),而干预后SFEVF组的足弓指数出现显著性改善(P<0.05);通过组间数据的两两比较发现干预后SF组和SFEVF组的足弓指数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SFE和SFEVF干预均可显著改善反映足弓功能的DT,即足弓主动支撑体重和缓冲地面反作用力的功能,但没有组间显著性差异;而与SFE相比,SFEVF通过提供足弓形态的视觉反馈作为追加反馈可更显著的改善反映足弓形态的AI,即改善扁平足足弓形态。综上所述,在1次SFE中提供足弓形态视觉反馈作为追加反馈可以产生更显著的扁平足足弓形态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