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避型个体采用事后防御策略可以自上而下的抑制对依恋相关记忆的提取,保持依恋系统的低激活状态。然而前人研究多关注回避型个体在记忆提取晚期的去激活行为,缺乏对早期提取机制的研究。实验一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和学习-再认范式探究回避型个体在外显再认依恋相关图片时的早期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再认阶段中,图片呈现后的380-500ms,与安全型个体相比,回避型个体对依恋相关正、负性图片均表现出更大范围的早期新旧效应;但在500-800ms仅安全型个体对依恋相关负性图片存在晚期新旧效应。行为结果也发现回避型个体比安全型个体在依恋相关正、负性图片上的正确辨别率均更低。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回避型个体对依恋相关正、负性图片的外显再认机制均符合"警惕-抑制"的两阶段加工模型,即在图片再认的自动加工水平,对学习过的依恋相关图片更加警觉,在识别后能优先进行自动匹配;而在控制加工水平有意识的抑制对依恋相关图片的提取。实验二采用ERPs和连续再认范式探究安全型和回避型个体内隐再认的神经机制,验证了实验一的结果。实验二发现回避型个体的重复效应显著大于安全型个体,说明回避型个体在无意识水平能提取更多的依恋相关信息。这种自动加工/无意识水平的警惕使得回避型个体在识别并匹配了记忆中的依恋相关信息后,能及时抑制其提取,以免再次感受心理痛苦。这种警惕优势源于回避型个体潜意识中"脆弱的自我表征",早期拒绝或不敏感的照料者使回避型个体无法有效的调节情绪高度唤醒的状态,只能尽量回避加工引发焦虑的信号;而这种习惯性的回避可能导致回避型个体的依恋系统持续处于低激活状态,从而帮助回避型个体处在正性自我表征的幻想中免受他人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