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1952-2007a间气候资料,研究分析了宿州市冬小麦播种期间的气候变化趋势,发现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安徽省宿州市冬小麦传统播期内的平均气温呈逐年升高趋势,约每10a升高0.5℃,尤其是2000-2007a间传统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已升高至18.2℃。同时,宿州市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即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6℃的终日)也在逐年推迟。再者,在传统播期内,无论是按上限还是下限播种,其越冬前≥0.0
【机 构】
:
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 宿州市 234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52-2007a间气候资料,研究分析了宿州市冬小麦播种期间的气候变化趋势,发现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安徽省宿州市冬小麦传统播期内的平均气温呈逐年升高趋势,约每10a升高0.5℃,尤其是2000-2007a间传统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已升高至18.2℃。同时,宿州市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即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6℃的终日)也在逐年推迟。再者,在传统播期内,无论是按上限还是下限播种,其越冬前≥0.0℃的活动积温均超过500℃,特别是2000-2007a间最多达875.6℃。为适应气候变化,在确保冬前壮苗的前提下,淮北平原冬小麦可推迟到10月15-25日作为主播期,比传统播期推迟10d。另一方面,自1996a以来,宿州市冬小麦历年播种期间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冬小麦播种期间降水量的年际间波动大。因此,从适应气候变化的角度看,本地必须大力发展水利设施,在缺水时及时补水下种,坚决摈弃传统的靠天等雨习惯,以免人为延误播种期。另外,培育和发展优良小麦品种,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宿州市宜大力发展和培育耐旱、耐涝等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来适应气候变化。
其他文献
暴雨,特别是大暴雨,是乐清水库致洪的最直接原因。水库作为中尺度站,其暴雨预报有很大难度。本文利用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雷达资料和地面中尺度自动站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和MM5数值模拟等入手,对2005~2008年期间乐清水库的暴雨和大暴雨个例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乐清水库的所有暴雨和大暴雨过程都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暴雨过程由西风系统和东风系统造成,而大
利用常规气象和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1°×1°6h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6月发生在浙江中南部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对比分析,揭示了发生这两场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结果发现:500hPa西风槽,冷暖交汇、中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是主要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暴雨区发生在水汽通量大值区、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附近和湿度锋区的南侧且靠近湿舌附近;高能舌的前部、能量锋区南侧偏向暖区
本文利用WRF模式进行了一次鄂西地区暴雨过程中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地形高度对降水的强度及落区影响较大,随着山脉地形高度的增加,迎风坡和背风坡的两个降水中心带有远离山脉的趋势,当山脉高度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两个降水中心带又有靠近山脉的趋势。地形是影响垂直上升运动、涡度场、散度场及水汽通量散度场的重要因素,对地形强降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物理量分析资料、地面中尺度自动站网资料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2月24日晚上发生在浙江中北部金华东部-绍兴南部-宁波西南部一带的强对流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是一次受高低空急流配合地面倒槽发展和地面冷锋东移南压影响下的过程,在冷锋临近前,组合物理量值显示出大气有较好的能量条件和层结不稳定条件;雷达低仰角55dBZ以上强的反射率因子与地面冰雹有
2007年7月26日傍晚在浙江省中部发生大冰雹天气,经综合有关气象资料分析认为,这是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局地冰雹过程,移动不明显,影响范围小,但强度特强。降雹前回波VIL值突升,降雹时反而下降;有气旋式辐合流场;雹暴云中部近气旋流场且辐合中心向右前方倾斜,回波强度越强时,其倾斜度越大;下击暴流征状的出现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短。
本文应用气象卫星图像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方法,使用micasp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发生在鄂尔多斯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分析中发现造成这次强降水的卫星图像特征主要是活跃暖锋云系及镶嵌在其底部中γ尺度暴雨云团共同作用;欧亚上空有三路水汽输送带,从西、西南、东南三个不同方向向河套地区输送水汽和能量,并且在此地汇聚;500hpa高空图为西风槽在东移的过程中与副热带高压西缘暖湿气流北上在河
采用重庆地区3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重庆市2008年秋季连阴雨天气的降水特征和环流背景及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具有雨日多、日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是一次极端天气事件。乌拉尔山长波脊长时间维持,中亚到高原地区低槽活跃,偏西、偏强的副热带高压使其外围偏南气流向西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是造成此次连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利用等熵位涡原理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NCEP1°×1°的6小时资料和卫星、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重庆地区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造成强降水的雨团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中尺度系统的特征,不断移入的对流回波是降水的直接制造者,西南涡及切变线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低空南风急流的激发了对流运动的产生,同时低空南风急流的维持为降水过程提供
2007年8月14日15时至15时30分,受华北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南阳市西峡县双龙镇四个乡村出现了短时冰雹及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冰雹最大直径5毫米,致使猕猴桃、玉米、红薯、芝麻、花生等秋作物受灾,多处树木和广告牌被大风刮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本文分析了13-14日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T-LnP图,0℃层高度,单站高空风,本地冰雹预报方法,冰雹过程雷达产品特征。结果表明:有利的天气形势是冰雹
对2003年12月23日~24日发生在黄渤海沿海的一次大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这次大雾期间,从近海到内陆,大雾影响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m,给海陆空交通造成严重影响。首先利用各种资料对这次大雾的生消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发生在海陆交界处的冬季平流辐射雾。然后利用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