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小朝廷(1912-1924)的社会史研究

来源 :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44319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来看,宣统帝溥仪退位揭开了世界范围内帝国连锁崩溃的大幕,至一次大战末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都相继覆灭。这些帝国的皇帝无一留居首都,要么仓皇出逃,要么遭到杀戮,例如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属被苏俄政府秘密枪杀。与同时代的废黝帝王相比,溥仪及其小朝廷相对幸运,能够留居故宫安然度日—虽然是有限度的,也是暂时的。
  小朝廷之政治社会生活的断裂和重组虽然都带有无奈的色彩,但是却在客观上维护了一个社会群体的稳定。除了张勋复辟,小朝廷总体上是以比较平和恬静的形象出现于北京社会的。其间,由于新观念的渗入,富有多重意义的身体符号—辫子一一在短时间内从小朝廷大多数成员头上剃去。大批裁撤太监也使长达数千年的宦官制度加速走向坟墓。单就这两个意义非凡的事件而言,小朝廷的社会重组应当得到肯定。
  但是,挥之不去的复辟情结使得小朝廷无法真正融入到世俗社会之中。一方面固然是由于高墙的隔绝,另一方面,小朝廷耽于安逸,缺少社会责任感,扶助贫困旗人、保护宫廷文物等分内之事都未能很好履行。
  对民国政府而言,未能引导小朝廷的良性发展、反而设置对小朝廷的种种限制是值得深思的.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并不是辛亥革命反清事业的继续,也无助于反复辟斗争,结果是又一次造成小朝廷社会生活的断裂,并且孕育出新的危机—国内的压制与外国的引诱,使得小朝廷重新燃起复辟的希望。
其他文献
  拟从“传统臣民观的瓦解”、“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近代知识分子的国家思想”、“救国呼唤新国民”、“清末国民观的特征”和“清末国民观的影响及历史地位”等
  张謇作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先驱性和过渡性人物,清末国家存亡一直是他的基本关怀。晚清他受新思潮与反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佛教只有负面作用阻碍了中国的进步,造
他出生在英国首都伦敦。小时候,他曾是一名口吃患者,性格非常孤僻,在公众场合很少说话。   幼年时,为了躲避二战,他们举家迁往纽约。   每天,父母都会通过收听广播,了解大洋彼岸的局势和动态。乖巧懂事的他坐在桌子的一旁,似懂非懂地聆听着追踪报道。   一天,电台在播报愈演愈烈的二战,但这次增添了不同于往常的内容。一种铿锵有力的声音,霎时响彻每个人的心底,那是乔治六世在号召英国人民奋起抵抗纳粹的精彩演
一、会议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进入了国际标准制约国际市场的新时代。主要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重点,突出表现在将国际标准以及控制国际标准的主导权作为竞争追求的最高目标,使原来作为控制生产手段的标准,变成调节贸易的手段,
  有贺长雄因为在民国初年担任袁世凯的法律顾问,鼓吹君主立宪而被卷入当时舆论的漩涡,此后受袁世凯称帝复辟之牵连而长期处于负面的评价之中。对于有贺长雄在民初制宪活动中
会议
  有贺长雄受聘为袁世凯法律顾问的准确时间是1913年2月,初次续聘则在当年7月国会即将开始草宪工作之际,由代总理段祺瑞签署续聘合同。他能够被续聘,与他在此前抛出《观弈闲评
  本文拟从清帝退位前后满蒙权贵对大势的认知出发,剖析清廷高层各派的情绪表达,借以考察他们抉择背后的政治心态。满蒙权贵的退位抉择,既反映了辛亥之际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细
会议
佛山星期六鞋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女鞋制造及零售商之一,产品以内销为主,旗下拥有“ST&SAT”(星期六)、“SAFIYA”(索菲娅)、“FONDBERYL”(菲伯丽尔)、“MOOFFY”及
  清帝退位既是一个历史事件,也包含了晚清王朝逐步削弱统治基础,丧失权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清朝统治集团的满洲亲贵对事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宣统朝满洲亲贵虽因政治
  以往学术界在讨论立宪运动时,对驻外使领均曾有所涉及,特别是驻法公使孙宝琦与立宪运动的关系,几乎所有的著作都要涉及到。的确,孙宝琦在当时犹如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无论是在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