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形圖騰應用--以宜蘭礁溪凱悅溫泉會館公共藝術設置為例展

来源 :第三届空间设计学术论文及设计作品发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hn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艺术设置规划,在于从事艺术领域工作者来说,初步创意构想的设定与发展成形,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度与环境设计准则进行前期规划、发展,施作材质的选用与施工依据来进行后期设置工程,并依据艺术指导进行造形建立与缩尺模型制作,针对初步构思来进行模拟发展,做为未来施作实体的重要依据。以中国古代神语动物“龙生九子”作为构想与进行造形模拟,配合温泉会馆环境中运用“水”元素结合,进行现场施工,并以马赛克造形拼贴配置多样色彩,来丰富视觉美感。
其他文献
随着台湾工商业的持续发展,住宅已俨然成为分工细腻下的商品化产业,生产过程掌握在利益需求导向的建设投资商手上,不但设计者与使用者无法主导设计,也因设计者无法预估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导致日后为了因应产生大规模的二次设计与二次施工的现象。面对生态环境时代来临,争对新世纪台湾对居民环境的挑战,废弃物增生、环境破坏。本研究以大楼集合住宅预售屋为例,(1车=10吨)探讨若能透过预售屋,以使用者为主的一套可变性大
学校环境深深影响学生与教师的健康、学习、工作、休闲、情感、甚至场所感等,而学校以往对于室内教学环境的品质较为着重,学生学习表现也以室内教室为核心。近几年当教育学者与空间设计工作者提倡着校园环境解放、教学开放时,顿时户外校园空间的教育功能与意义变成必要校园设计的课题之一,有监于此本文将试图探讨斗六市国民小学,校园户外环境设施与空间,是否能够满足学童在户外校园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安全。娱乐。甚至体适
照明设施对于古迹及周边环境景观占有重要一席,结合了自然景观跟人文艺术,创造了更丰富的特有都市风貌,白画时提供了实质基本功能需求,对于夜晚,藉由灯光照明的运用,扩展人们更多的感情交流范围跟时间,活络了整个夜晚,同时也形成了特有都市风貌跟意象。本研究以高雄旗后灯塔周边环境景观照明为研究对象,针对现况的灯具配置情况,辉度比、照度分布与灯具色温作为评估因子,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人工照明其照度与辉度
本研究探讨木质扩散材对于小型聆听音乐空间音响性能之影响。研究方法是藉由实际空间之音响性能量测与电脑模拟结果之比对,建立电脑模拟方法。运用室内音响模拟软体EASE 4.1之预估模式,将室内环境条件与音场物理特性建构于电脑模型中.结果显示,量测及模拟的回响时间在250Hz~8000Hz之误差百分比为2.5~15.9%之间.本研究为探讨木质扩散材对小型聆听音乐空间之影响,将于回响室所实测之木质扩散材散射
休闲招待所H钢梁多,天花板低,平面规划空间要求方正,空间配置外为开放空间,内为私人空间,采光通风均衡,空间运用穿透手法表达,本文就此招待所的设计进行具体论述。
照明设计的目的,主要是提供适当的照度、色温与照明方式,以解决使用者基本的使用行为空间需求,进而改善空间氛围。本研究旨在探讨室内环境经过重新规划及施工之后,室内照明品质的改善状况,并针对客厅及阅读桌面的照明品质进行讨论。本研究方法是利用照度检验仪器模拟室内改善前的照度与色温,再经由电脑光源模拟软体进行改善后的模拟,并依据此模拟结果进行施工。最后,进行改善后的实测,以佐证设计后的室内照明品质是否达到基
随着高等教育学生族群的增加,高等教育学区周边的住宅空间类型出现许多提供学生住宿生活的居所。然而,类似地学生住宿空间其建造使用目的并非针对高密度房间使用住宅规划建造,本研究系针对台湾之既有居住空间为设计研究之对象,探讨当旧建筑更生为学生住宿空间时的设计研究。藉由Archer所提出的“操作性”设计模型为基本架构,并利用CRS矩阵图分析发掘关于空间更生为学生住宿空间设计问题的本质,并藉由问题转化为设计目
高雄县凤山市文山国小因为现有校舍老旧,考虑到安全问题,政府安排设计规划竟图案予以改建。文山国小建筑面积为一千六百平方公尺,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物,屋顶采用双斜面设计,新校舍为弧形设计,建筑外观营造出人文艺术气息。在各期完工后,整体校园将构成圆形建筑体,且用绿萝代替围墙,未来的校园环境将可与社区融合。
寻找驿站香草农场的设计轨迹,笔者意图以再生元件表达对环境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尊重,在人类为环境制造出自以为是的建筑之后,设计不再只是业主与设计者之间的观念整合,环境的考虑因素更增加了“永续设计”“生态系统重”“人文思考”的蕴涵。
本作品以社区空间自力营造行动,表达传统乡村生活空间艺术化的可能性,并藉由不同操作方式呈现出更多元的视觉经验,其次,本作品的创作过程藉由“参与式设计、施工”来引发农村居民的共同话题,进一步开发创作思考,过程中邀请艺术家现场创作,创造居民与专业者沟通的平台,由讨论沟通中找寻美感平衡,在高度专业分工的年代,让居民再度找回建筑的热情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