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类型的SiC的同位素特征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纳米离子探针图像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技术相结合,鉴定并分析了Murchison陨石0.5-0.8 um粒级(KJE)1118个SiC颗粒的C, Si同位素组成。对C型颗粒、X型颗拉、以及其他类型代表性颗粒进行了S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该C型SiC具有极为富集32S的特征,是目前为止所有已分析的Si/C颗粒中32S最为富集的颗粒,与15MoSNII模型中Si/S圈层计算所得的S同位素组分相一致。此外,本文还对C型颗粒、X型SiC和Si3N4颗粒进行了短寿命核素体系Mg-Al和Ca-Ti的分析,结果显示C型颗粒和所有的X型SiC和Si3N4颗粒都存在明显的由26Al衰变产生的26Mg过剩;其中C颗粒和4个X颗粒还表现出由44Ti衰变产生的44Ca过剩,进一步证实它们均来自Ⅱ型超新星,而不同于AGB来源的颗粒。因此,我们推断U/C颗粒和X颗粒可能是由不同圈层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并可能有其他动态过程的参与,如:分子相的形成,氢的扩散等。
其他文献
结合全岩地球化学数据表明,自早古生代以来,拉萨地块南缘经历了与普遍发育于印度大陆北缘的、相似的早奥陶纪陆缘弧岩浆作用;早石炭-晚二叠纪大陆裂谷作用;中生代-早新生代陆缘弧岩浆作用;和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相关的地壳增厚作用和俯冲陆块后卷(或断离)相关的增厚地壳高级变质及部分熔融作用。
基于碳、氧同位素长期分馏原理,提出海相碳酸盐岩全岩或古生物化石壳的碳、氧同位素可作为反映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指标。提出海相构造层序研究方法-碳氧同位素-沉积旋回对比分析法,将海相三级层序划分为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的全球海平面层序及主要受地区性构造沉降-抬升作用控制的构造层序2类。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三级层序研究表明,下奥陶统所发育的2个三级层序属于全球海平面层序,而中-上奥陶统所发育的6个三级层
本文对南岭地区赣南和粤北的龙源坝、贵东(鲁溪、下庄和高栋)和富城岩体进行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氧同位素研究,试图更全面地限定这些花岗岩的源区性质和成因机制。
为了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表征含钦磁铁矿中主晶和出溶体的晶体结构,本研究在利用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样品化学成份的基础上,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初步判别主晶和出溶体的物相,并结合微区X射线衍射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主晶和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征。
通过对柯坪地区不同地层(库普库兹曼组和开派兹雷克组)玄武岩中的早二叠世岩浆锆石开展系统的LA-MC-ICPMS Hf同位素特征研究,发现它们具有较为接近176Hf/177Hf同位素比值(0.282422~0.282568 )。推测这些早二叠世岩浆锆石可能来自一个比塔里木玄武岩形成略早的隐伏岩体,是被玄武质母岩浆所捕获的捕虏晶。
本文不重点讨论华北克拉通减薄的时间、空间、和机制等问题,主要想讨论中亚造山带东缘在晚中生代的拉伸事件发生时间问题。基性岩墙和A型花岗岩都是拉伸环境下的产物,代表了当时的张应力状态。笔者研究的河北省北部围场县和平泉县的基性岩墙的年龄分别为134.1 Ma和141.0 Ma(加权平均年龄),对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A-I型花岗岩的年龄为141.1 Ma,都是早白垄世时期的岩浆侵入事件的产物。系统研究表明,
北楼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在基于CIPW的Q-A-P分类图上主要属于二长花岗岩。在硅-碱图上位于亚碱性岩区,表现出从准铝向过铝质演化趋势。微量元素方面,所有岩石都表现出了Nb、Ti、P的强烈亏损,表现出俯冲带火成岩或陆壳源岩的特征。在构造环境微量元素判别图中,样品点均投于岩浆弧花岗岩区内,说明北楼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岛弧环境中。
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厚度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这指示太平洋板块由东向西俯冲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慢减薄的影响。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玄武岩地梭源区中的地壳组分就是来自于俯冲的太平洋板块。本文提出,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引起华北克拉通古老岩石地幔下部拆沉,随后软流圈地幔侧向侵位填补留下的空间。俯冲大洋板片熔融所产生的熔体交代了填补进来的新生岩石圈地幔楔,形成局部富含辉石的地幔
不同天体火山建造的岩浆性质差异较大,是内部热演化差异性的直接表征。地球火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性质复杂多样,有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过碱性、碱性等特殊类型的岩石。其他天体则是以玄武岩为主,只有火星上可能存在少量安山岩,局部地区可能有中酸性的岩浆岩。根据玄武岩中矿物组合和含量的不同,火星表面可以分为多个岩区,显示了岩浆活动的多样性。
本文在月球哥白尼撞击坑的连续溅射毯上较为平坦的区域发现了三组不同类型的小型构造单元,这些小构造直接证明了哥白尼的拉伸与挤压构造存在于月球表面。根据月球表面的侵蚀速率估算这些构造单元的年龄应小于100Ma。该小型叶片状悬崖与雁列式逆冲断层与月球上观察到的其他哥白尼纪小型挤压构造大小性当,且哥白尼撞击坑的溅射毯的地质演化背景相对简单。因而,这些挤压构造可用月球晚期的全球收缩来解释。该地堑系统与局部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