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山东城市网络空间结构

来源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n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18年底山东省A股上市公司总部及其子公司的空间分布数据,采用ArcGIS与矩阵分析等工具,选取城市中心度与城市间的联系强度作为衡量城市地位与城市间关系的指标.研究发现: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仍具有较高的城市首位度,起到了辐射全省、带动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济南和青岛是山东省内的两个核心城市,位于济青走廊上的淄博与潍坊也具有较高的城市中心度,烟台拥有最多的上市公司总部,其中心度也较高;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鲁西南城镇发展带无论是在发展程度还是内部关联性上都存在显著地异质性,菏泽、济宁、枣庄、临沂和日照仍是山东省内发展较薄弱的地带,应通过政策支持与设施建设以实现山东省城镇一体化发展.
其他文献
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同时,合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最新政策要求.以鹅颈水为例,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提质、长制久清"等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协同,在河道整治、绿化景观、雨污水分流改造、正本清源等工程中落实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作用,实现了"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的协同.实施效果表明,污水厂处理厂进水水量、水质实现双提
大型封闭住区阻碍了住区与城市的联系,降低了城市整体的交通运行效率,也加剧了居民近距离步行出行的绕行问题,做好街区制倡导下的住区路网组织,不断优化交通环境,可实现住区的良性发展.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立足路网组织-步行出行视角,定性分析国外三个典型住区案例在自行车与步行体系、用地布局、交通站点布置,及与机动车体系关系上的组织规律;通过构建精细化模型,定量分析大连住区案例,模拟从住宅单元楼步行至城市
随着后工业化时期人们物质和精神水平的提高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滨水地区成为理想的公共活动空间,滨水地区再开发也成为热点.为保证滨水地区高品质的空间形象和再开发区域与城市整体的融合,则须引入城市设计概念.本文结合襄阳市中心城区FC0201片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深入分析设计需求、设计难点、设计策略,设计创新与特色,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新,挖掘存量空间的增量价值,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保障滨水地区可持续发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而社群活动作为老年人最主要的社交媒介,其活动空间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受到挤压与侵占,这种现象在山地城市尤为显著.本文基于山地城市空间复杂性与矛盾性,深入探讨山地城市老年社群活动空间的内涵与特征,结合重庆市典型空间的实地调研情况,从"社群活动分布"、"活动场地使用"、"场所空间利用"三个层面分析山地城市老年社群活动规律与空间布局特征,并构建山地城市老年社群活动"空间—行
为科学合理地控制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形态和构建高效、便捷的轨道快线网络,结合重庆市主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实际情况,在方格网式、无环放射式和有环放射式三种基本形态基础上提出"环+方格"式、外围型"环射+方格"式和中心型"环射+方格"式等组合线网结构形态.在构建时间效率评价指标基础上,通过构建轨道交通拓扑网络,利用ArcGIS的网络分析功能,并考虑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时间,比较在线网规模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何种
目前,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极端降雨事件是威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城市应对极端降雨事件角度,分析得出了城市可以通过采用绿色规划方略来提升城市应对极端降雨事件的韧性.本文对城市的绿色规划方略从理念和实施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理念层面:本文解读了韧性城市的概念,并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内涵,总结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绿色规划理念.实施层面: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绿
上海和香港都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殖民化港口城市,二者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格局.本文通过两座城市从殖民的介入(1840-1850年代)、版图的扩张(1850-1930年代)、区域的发展(1930-1950年代)这个三个历史阶段,对近代殖民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并试图剖析其内在的制度差异因素.
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欠发达地区政府能力与可支配资源有限,更加需要科学的都市圈发展规划支持.本文在一日通勤圈的基础上,从交通可达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经济联系等三方面对昆明、贵阳、南宁三个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与圈层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不同角度圈层判定结果的差异比较,发现三个都市圈都存在交通发展滞后于经济联系、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为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实现都市
为全面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北京市在全市农村地区开展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项行动,各区纷纷启动了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新时期新形式下的村庄规划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确需加速转型,但如何能够既落实管控要求、体现乡愁,又兼顾村民的实际诉求,是摆在规划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笔者基于多年传统村落保护、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经验,密切关注了以往北京村庄规划的实施效果
关隘型历史城镇作为历史城镇的特殊类型,以其传统的文化内涵和所依附的环境格局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特征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其多元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脆弱生境的开发与利用面临着多重矛盾,亟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更新模式和方法.本文基于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以飞仙关为具体实践案例,对其文化生态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多元文化的物质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文化创新发展、人本主义的生态文化建设导向三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