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在油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来源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gjtd44qx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模拟实验方法模拟煤系烃源岩在不同温度和不同矿物介质存在条件下的生烃过程.模拟实验采用的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阳霞煤矿阳霞组的煤样.在煤样中分别加入50%的高岭土、50%的碳酸钙、20%的四氧化三铁(Fe3O4)、20%的硫化亚铁(FeS)、10%的元素硫(S),以及纯的煤样等6种实验体系,所有的实验体系中均加入相当于煤样20%重量的去离子水,模拟实验温度从250℃到600℃,每隔50℃为一个温度点,共8个温度点,每个温度点上的加热时间均为72小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矿物组合、以及同一种矿物在不同的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对有机质形成天然气的过程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具体从本次模拟实验结果来看:高岭土矿物在高温热演化阶段对有机质形成气态烃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催化能力,碳酸钙(CaCO3)在中-低热演化阶段能抑制气态物质的形成,而在较高的热演化阶段则对煤生成气态物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四氧化三铁(Fe3O4)在主要的模拟实验阶段对煤生成气态物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硫化亚铁(FeS)在低温热演化阶段对天然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高温热演化阶段则对天然气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催化作用.元素硫(S)在不同的热演化阶段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均具有非常明显的催化作用.模拟气体产物中氢以及甲烷同系物的氢同位素组成均随模拟实验温度升高而明显变重,而且变化幅度高达100‰~500‰,说明模拟气体产物中氢以及甲烷同系物的氢同位素也可以作为判断有机质及其产物热演化程度的良好指标.
其他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满盆含气,低孔、低渗、低压的特征.上古生界天然气具有很多成藏的共性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搞清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气藏成藏过程,确定上古生界气藏成藏的关键因素是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关键.本文对储层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沥青分布与成因、岩石薄片等分析,对天然气样品进行了天然气组份、天然气轻烃、天然气单体碳同位素(包括δ13C1-δ13C5和δ13C
本文对发现于塔里木盆地东部英南2凝析气藏的一套罕见的非常规盖层--致密钙质胶结砂岩的形成机理和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为了探明其形成原因,对碳酸盐岩胶结物进行了微区和全岩碳、氧同位素分析,同时,借助常规岩矿薄片、阴极发光、荧光薄片等分析手段,以及天然气组分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测试技术,研究认为:英南2气藏是特殊的下生上储、早期散失、晚期聚集成藏,成藏过程圈闭致密性逐渐发育,而且至今圈闭致密性仍
塔参1井是我国目前最深一口探井,最大深度达7200米.其深层以奥陶和寒武碳酸盐岩为主,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有机相的一致性为研究自然演化过程中有机质稳定性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构型演化规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本文对塔参1井3885.8米至7124.5米的层段中的可溶有机质饱和烃和芳烃组分进行了研究,并对深层部分样品的包裹有机质进行了对比研究.
通过对柴北缘目前已发现的冷湖三、四、五号油田,鱼卡油田,南八仙油气田,马海气田及马北油气田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柴北缘的原油和天然气皆来源于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柴北缘曾广泛沉积侏罗系,经过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现今柴北缘残余厚度较大的中侏罗统主要分布于赛什腾凹陷、德令哈凹陷、小红山凹陷等处,下侏罗统则以昆特依凹陷、伊北凹陷、冷西次凹等处残余厚度较大,本文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原油地
东帝汶位于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的最东端,北临班达海,南濒帝汶海,西与印尼的西帝汶相接,东至图图阿拉,东西长250km,南北宽25~80km,面积14874km2.油苗以上特征表明其生烃物质既有海相水生低等生物有机质,又有较多的陆源物质输入.油源岩可能处于弱还原-弱氧化,较低盐度的海相沉积环境,成熟度较高.侏罗系、白垩系油苗为同源,其余油苗油源相近,个别可能为混源.
海拉尔盆地存在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造成了盆地内原油类型的多样性,苏8井和霍3井试油结果产出轻质原油,其产出状态和地化特征与其周边产出原油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根据原油的物性参数、原油轻烃指标、原油碳同位素、原油饱和烃色-质谱及含氮化合物分析结果研究了两口井原油的地化特征,对两口井不同类型原油的成因机制作了研究性的探讨.
煤成油研究是当代石油地球化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国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普遍认为,煤系有机质中的富氢显微组分腐泥组和壳质组是主要的生油有机质,但是对镜质组和基质镜质体的生油潜力争议很大.煤系原油究竟与那种显微组分有关?本文试图以显微组分的含量、生烃潜力等为基础,将显微组分热解油的碳同位素组成与煤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相对比,探讨煤系地层中对成油真正有贡献的主要显微组分.
通常认为,煤的成烃潜力取决于煤中壳质组的含量(Stach等,1982;Tissot等,1984;傅家谟等,1990;黄第藩等,1994),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煤的生烃潜力与富氢类脂组的含量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关系(Powell等,1988,1991).煤系原油究竟与那种显微组分有关?煤系烃源岩中不同显微组分的生物标志物是否存在差异?它们能否区分煤系原油究竟来源于哪种显微组分?以往认为煤系有机质中某种显微
论文以我国具有形成大中型煤型油气田的主体煤系烃源岩(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冀中东北部和侏罗纪-柴达木盆地北缘)为典型实例.收集、查阅和消化冀中地区、柴北缘地区的有关研究成果报告35份,井下及野外有关分析化验数据约6000多个;烃源岩、油及油砂和天然气等样品分析6629块次.充分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煤成烃、含有气系统、沉积环境等石油地质理论知识,应用热压模拟试验、有机岩石学、生物标志物、轻烃指纹、单体
本文探讨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油气源特征与成烃模式,1.油气源分析:据前人研究结果,原油萜烷中的C20、C21、C23三环二萜烷分布与烃源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油气成烃模式:根据排烃史分析,盆1井西凹陷区的原生成藏主要时期可以从早三叠纪延续至早白垩世,次生成藏主要时期可以从三叠纪末一直延续到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