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膝关节半月板的生物学、生物力学功能,已引起临床界的广泛重视.●技术方法:切开半月板切除→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部分切除→半月板缝合→半月板移植半月板的形态●分内、外侧两个半月板.●内侧半月板两端间距较大,呈"C"型,前角薄而尖,后角较厚.●外侧半月板呈"O"形,中后1/3处有腘肌腱将半月板和关节囊隔开,形成一个间隙.●半月板约覆盖胫骨平台
【出 处】
:
2014年江西省第八届中西结合骨伤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膝关节半月板的生物学、生物力学功能,已引起临床界的广泛重视.●技术方法:切开半月板切除→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部分切除→半月板缝合→半月板移植半月板的形态●分内、外侧两个半月板.●内侧半月板两端间距较大,呈"C"型,前角薄而尖,后角较厚.●外侧半月板呈"O"形,中后1/3处有腘肌腱将半月板和关节囊隔开,形成一个间隙.●半月板约覆盖胫骨平台
其他文献
目的:讨论髌骨骨折多种外固定及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比较,以正确使用克氏针加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方法的优势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采取克氏针加张力带治疗多种类型髌骨骨折38例,其中男30例,女8例.年龄32岁至90岁,平均57.8岁.采取切开复位克氏针加张力带内固定.实用基层临床工作开展的优势.结果:38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4个月.髌骨关节面均达到解剖复位,膝关
目的:通过近2年来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会,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中西医结合科2010年7月—2012年7月共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的表现.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4个疗程后,其总有效率达90%,治愈率达70%,无效率仅为10%.结论:绝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达到可观的疗效.
采用中医药结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8例;并与单纯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48例做统计学对比,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5周后的下肢日常活动能力及患膝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减轻,但中医药结合玻璃酸钠组在缓解疼痛、改善下肢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治疗(P<0.01).
目的:报道应用中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4年2月,对42例56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者,根据指固有动脉在远指间关节向背侧发出分支的解剖特点,采用带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为1.2cm×1.2cm~2.6cm×2.2cm.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耐磨,不臃肿、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院内预防骨科患者压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骨科患者2366例作为对照组,按传统常规预防压疮护理方式护理;将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骨科患者2401例作为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预防压疮护理,比较两组压疮的发生率、患者陪护压疮知识掌握和患者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陪护相关压疮知识掌握、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优于对
目的:探讨皮瓣血运观察护理记录单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参照整体护理、重症护理记录表格设计及皮瓣观察要点,自行设计皮瓣血运观察护理记录单并运用于临床,并观察使用效果.结果:使用皮瓣血运观察护理记录单,规范了护士对皮瓣术后患者的全面观察与记录,减轻了护士重复记录、书写繁琐的缺点,对护士实施护理和记录具有指导作用.结论:皮瓣血运观察记录单表格设计具有实用性、科学性,逻辑性,对比性强,护士运用表格要
目的:探讨护理评估前移在优质护理中运用的效果.方法:将各项护理评估及填写前移到病房进行.结果:护理评估前移可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提高评估及记录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可促进护忠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结论:护理评估前移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优质护理深入开展.
一、前言股骨粗隆间的范围:股骨粗隆间是在大、小转子区,是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也是承受应力最大的部位.在股骨颈、干连接的内后方形成致密的纵行骨板为股骨距.股骨距决定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二、解剖特点:
ACL解剖研究已经显示ACL自然解剖含有2单独的束:前内束(AM)后外束(PL)这些清楚的可以在怀孕16周的胎儿看到ACL解剖命名是根据他们在胫骨足迹上的止点的位置ACL中段分束比较明显,股骨附着处明显,而胫骨附着处不明显ACL解剖ACL不仅是一个机械结构,也是一个本体感觉器官ACL富含神经及血管,它在维持膝关节机械稳定的同时,也协助维持膝关节平衡
一、解剖与概述·关节盂唇一是一种环状纤维软骨结构,环绕肩胛盂,除增加肩胛盂深度和表面积外,还起到稳定肱骨头及为盂肱关节提供附着部位.肩胛盂增加肩盂的深度,增加稳定性· 盂窝深度:上、下R=32.2±7.6mm前、后R=40.6±14mm· 稳定率:上下(60%)>前后(35%)· 切除盂唇,稳定率下降20%